元末风起云涌,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东汉末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军各方势力明朗起来,称帝的称帝,称王的称王,最后竟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情形,即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这三方势力除了互相制衡,还都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
元末农民起义
陈、张、朱并存之时,基本占领了南方的广大地区,客观来说,三方之中陈友谅最强、朱元璋最弱,不过最终胜负不是以一时强弱来决定,这三方之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先是解决了上游的陈友谅,然后又把张士诚“斩下马”,这么一来,朱元璋成了唯一能和元朝对抗的义军。
在前期抗元战争中,陈友谅、张士诚功劳巨大,他们给元朝统治带来了致命打击,至于朱元璋,他参加起义军成名较晚,三人同一时期的抗元贡献也相对较小,事实上朱元璋有窃取他人胜利成果之嫌,待朱元璋消灭陈、张,接过抗元大旗之时,元朝已经被打的元气大伤、岌岌可危,实力进一步加强之后,朱元璋启动了“八次北伐”的伟大征程。
“征虏大将军”徐达北伐
说到“北伐”,我们在这里要插一句,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我们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那就是绝大多数统一政权都是从北向南一步步打下来的,鲜有由南向北能够打赢,最后还建立统一政权的案例,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是屈指可数的一个。
朱元璋北伐想要取胜,兵多将广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有群众基础,也就是要有老百姓支持,为此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北伐过程中起了大作用,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口号直接戳中了汉人的心,激发了人们赶走蒙元的斗志,因为蒙元实行的很多制度都很不合理,汉人地位也来到了历史的低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四等人制度”。
元朝所谓的四种人制度,就是把人分成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蒙古人是元朝的统治阶级,色目人是指来自中西亚地区的民族,汉人则指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南人是指南宋统治时期的百姓,由于汉人和南人地位极低,想走到上流社会根本没可能。现在很多人认为元朝“四等人制度”并不存在,但根据史料记载,蒙古人在元朝确实是享有一切最高的权利,相比之下,元朝汉人肯定会有不满。
从1370年第一次北伐,到1396年第八次北伐,朱元璋实现了前无古人的伟业,从一介布衣走到了人生和权力的巅峰,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根据特殊时期的需要,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使北伐事业事半功倍。朱元璋不愧是一代明君,打天下用一个口号,坐天下就喊出了另一个口号,同样是针对“胡虏”,口号却截然相反。
在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之后,朱元璋把对待“胡虏”的口号改成“华夷一家”,意思是不搞特权人族那一套,在大明朝无论是蒙古人、汉人,大家都平起平坐,享有同等的权利,提出这一口号是明智的治世之举,中国古代历代盛世都发生在大融合的前提下,人的融合直接促成文化融合、经济融合,“华夷一家”也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统一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农民起义都会提出口号,用于唤起民众,如陈胜、吴广提出的“伐无道,诛暴秦”,再如太平天国时期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等,但对待同一件事、同一群人,不同时期却提出相反的口号,而且都起到了效果,古往今来也只有朱元璋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