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曹操一生不肯称帝的原因,有观点认为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从古至今都存在各种争议,他是曹魏政权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相比于很多东汉末年的诸侯,有着非同寻常的一面,自从他迎接汉献帝到了自己的地盘后,他就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先是拜官丞相,而后凭借战功,晋魏王,加九锡,可谓是位极人臣。不过,对于曹操来说,他早已具备了皇帝之实,却一直没有将汉献帝取而代之。
首先,是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的废立、袁术的自立和袁绍企图的另立,都没有取得好的下场,相比之下,曹操看的比较透彻,在汉献帝天下公主的地位依旧存在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挑战皇帝的名义权威,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
其实,曹魏政权的很多元老都曾经劝进过,但是曹操始终没有接受。在《魏氏春秋》中记载,夏侯敦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着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实则就是在劝曹操即皇帝位,但是曹操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其实,这句话可能是曹操内心真实所想,他只愿意将代汉自立的事情交给自己的世子去实现。曹操自己曾在《述志令》中进一步指出:“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大意是说,自己希望效仿齐桓公和晋文公,为自己积累资本,并不想因为当了皇帝,而背上千古历史骂名。
其次,从实际情况看,曹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从袁绍、袁术、董卓的下场就可以看出一二,那时谁敢打皇位的主意,往往是不会得到好下场的,曹操他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如果自己贸然称帝,将成为天下公敌,让自己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三国志》中曾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曾经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并尊奉曹操为帝,曹操看后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可见,曹操虽然已老,但是并不糊涂,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僭越皇位。
最后,曹操奉行的是实用主义,对皇帝的虚名不感兴趣。曹操年轻之时就有雄心壮志,自从东汉天下大乱后,他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统一天下,安邦定国,而其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只是他的一个手段罢了,而他这种讲究实际、不务虚表的作风在是否称帝的问题上也体现到了极致。比如,到了后期,他拥有了一切皇帝可以使用的仪仗,权威,但是他始终不愿进皇帝位,不会去贪图皇帝的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