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董卓死后,谁的实力最强?首推袁绍,其次袁术,这两兄弟占据了天下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地方,袁绍发家的地方是冀州,袁术的势力大概在如今的江淮地带。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这里所说的河北,不是如今所说的河北省,是指黄河以北,在袁绍麾下,文臣武将也是远超他人,如武将就有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高览、张颌,不在四庭柱之列的顶级武将还有麴义、淳于琼、阎柔等;文臣谋士也有八个,分别是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荀谌、辛毗。
王牌部队不仅有麴义的先登军,亲卫大戟士,还有幽州突骑、幽州劲弩、乌桓骑兵等等。
袁绍夺取四州之后,拥兵超过十六万,且都是精锐之师,后勤充足,袁绍这个人也还是很有能力的,治下也是安居乐业。
很多人只看到了天下第一诸侯是袁绍,却忽略了,天下第二的诸侯是谁呢?天下第二的诸侯,就是袁绍的好兄弟曹操了。
当时的曹操已经消灭了吕布集团、打垮了刘备集团、击败了袁术集团(逼死袁术)以及其它一些小的割据势力,基本占据了徐州、兖州的大部、豫州和司隶部的部分地区,而荆州的长沙太守张羡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降于曹操、凉州的丰端以及汉中的张鲁在形式上的归附。
可以说,只要给曹操时间来发展,超过袁绍只是数年之内的时间而已;而且曹操地盘虽然是四战之地,北面和东面是袁绍、东南是小霸王孙策、西南是荆州刘表、西面是凉州军阀马腾韩遂等;但是曹操只要运用得当,发展潜力也是极大的,向哪方发展都可以。
可是袁绍,已经统一河北,要想发展,只有三个方向,第一是向北,与鲜卑、乌桓为敌,脑残才会这么做,抢了地盘也没任何作用;东部的朝鲜,对袁绍来说,打了也毫无用处,况且朝鲜已经跪了,再打就不好了;所以袁绍想要发展,也只有向曹操开战,而且要越快越好,不能给曹操喘息时间。
袁绍的时间选的非常好,可以说官渡之战时期,是曹操集团最衰弱的时期也不为过,当时曹操虽然地盘也很大了,但是徐州、司隶啥的,基本和废墟没啥区别了,而且还是新占领了,不仅不能提供助力,还要费钱费心派兵驻扎;曹操当时真正能用的也只有大本营兖州和豫州了,但是当时的曹操接连征战,早已疲惫不堪,后勤空虚,不然也不会发生只带了两万兵马,还出现粮草不足的现象,可见此刻曹操集团的确到了生死边缘时刻。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加上当地驻军,加起来总共不到2万。
当时袁绍集团的总兵马约为16万左右,曹操集团的总兵马约为5~6万。
而战局初期到中期,一直都是袁绍压着曹操打,曹操甚至都被逼到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如果不是荀彧回信,坚定了曹操的决心,或许结局早已不同。也多亏了曹操的坚持,事情的转机就到了许攸身上,这位曹操儿时的玩伴,三国时期算得上一流的谋士。
许攸来投曹操之时,曹操甚至兴奋的鞋子都没穿,就来迎接许攸;许攸本来是袁绍的谋士,对袁绍知根知底,这才有了后来的奇袭乌巢,反败为胜,并一统袁绍的地盘,坐拥八州,天下占据多半。
袁绍和曹操少年时都喜欢仿效侠客的作为。他们为了看人家新婚,潜入人家的园中,晚上大叫“小偷来了!”屋里人都出来了,曹操便抽剑劫持新妇,和袁绍往回走,找不着路了,跌到荆棘中,袁绍爬不出来,曹操又大叫:“小偷在这!”袁绍急忙跑了出来,二人才没被抓住。
可惜了,儿时两个玩伴,在拥有各自的事业后,不得不进行生死对决,袁绍虽然军事上不如曹操,但是在内政等方面,也有犹有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