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巾起义之后,大将军何进招外臣进京,开始拉开汉末三国乱世的序幕。而权臣也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所谓的权臣,主要是指能直接控制朝廷权柄、对地方形成某种威慑或者号召力(也包括名义上的),让皇帝本身如同傀儡的执政者。汉末三国权臣不少,他们的最终宿命到底怎么样呢?
第一位权臣,董卓,字仲颖,凉州军阀,奉大将军召唤,带兵入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废立皇帝,妄杀大臣,奸淫掳掠。算是权臣里面最凶残暴力的的一个。因此招致群雄联合讨伐,后吕布、王允等人有机可乘,被吕布所杀。
第二位权臣,曹操、字孟德,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从此,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一生未称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第三位权臣,诸葛亮,字孔明,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史称“白帝城托孤”,从此诸葛亮踏上了权臣之路,他是优秀的内政人才,也曾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为蜀汉政权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第四位权臣,曹爽,字昭伯,乃大司马曹真长子,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架空了司马懿。后来,任用私人,专权乱政,侵吞财产,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国内虚耗死伤惨重,起居自比皇帝,并采用邓飏之谋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不久因谋反之罪,在朝议后被族诛。
第五位权臣,司马懿,字仲达,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了曹爽,夺了曹魏大权。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第六位权臣,司马师,字子元,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兄长,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
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掉曹芳,迎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
第七位权臣,诸葛恪,字元逊,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幼小以神童著称,公元245年,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公元252年),成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
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望,并因功加封丞相。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时年五十一岁。
第八位权臣,司马昭,字子上,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咸熙元年三月加为晋王。次年病死,时年五十四岁。
第九位权臣,孙峻,字子远,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巧借皇帝之手除掉诸葛恪掌控朝廷,再借机除异己,拜丞相、大将军,封富春侯。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废太子孙和、孙权之女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先后被杀。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在征伐魏国时因病去世,时年37岁。
第十位权臣,孙綝,字子通。太平元年(256年),其从兄孙峻在北伐曹魏的进军途中过世,孙綝接替他掌权,任侍中兼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孙綝掌权后,击败讨伐他的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二人死后,孙綝升任大将军,孙綝执政时嗜好杀戮。他与吴主孙亮的矛盾又激化,孙綝最终将孙亮废黜,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后,又加孙綝丞相、领荆州牧。不久后,孙綝被孙休定计捕杀,年仅二十八岁。
纵观上述权臣,曹氏权臣算是最为悲催的,首先是曹操这位权臣,没有成为皇帝,子孙后代基本属于短命,而且另外一位曹氏权臣,曹爽更是窝囊至极,将曹魏大权彻底败给了司马家族。诸葛家族的权臣,命运都不好,可谓一败涂地,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诸葛亮的后代基本灭国之战中阵亡,连东吴的诸葛恪都被夷灭三族。孙氏的权臣,只是从族谱上除名,改称故峻、故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