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翻开了中国耻辱的一页。中国走向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这固然是晚清以来落后挨打的结果,但八年的抗战同样说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抵御外侮的精神和能力。在这个国耻的日子,我们也要从屈辱中继承先人留下的不畏强暴,顽强抗争的伟大精神。在中国的史册里,有三位代表性的抗日名将,他们是唐代的刘仁轨、明代的戚继光、李如松。
刘仁轨:
刘仁轨别名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隋朝末年的社会动乱,不能安静地读书,每当劳动之余,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在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
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按照朝廷的授官规定任命他为息州参军。龙朔三年(663年),百济王扶余丰猜疑福信争权,杀了福信。又闻唐兵骤至,急遣使者到倭国高句丽求援。倭国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余人攻新罗,
朝廷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军队渡过渤海到来了,士气振奋。这时,将领们讨论进攻目标,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打它?”刘仁轨说:“用兵的原则是避开坚实部位攻打薄弱环节,加林城地势险阻守卫坚固,进攻就会大量伤亡,守卫也会旷日持久。周留城,是敌人的巢穴,敌军头目都集聚在那里。如果攻克周留城,其余各城自然就好夺取了。”
于是孙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进发,刘仁轨和杜爽、扶余隆沿着熊津、白江进军去和陆军会合。刘仁轨在白江口遇上了倭国的军队,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海水都映红了。扶余丰脱身逃走,其宝剑被缴获。百济的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和倭国的军队投降,只有主帅迟受信占据的任存城还没有攻克。
当初,苏定方打败百济国,主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纠集逃散的兵卒,凭借险要地势接应福信,到这时投降了唐军。唐高宗以刘仁轨为主帅,征讨百济、高句丽、日本的反唐联盟。刘仁轨多次打败百济,公元663年,刘仁轨在白江口(今朝鲜锦江)以水军大败日本。白江口之战周,唐军四战皆捷,焚烧日本战船四百余艘。刘仁轨一鼓作气灭了百济。唐朝后来灭掉了高句丽,只留下归附唐朝的新罗。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安徽定远人,生于山东微山。元末至明朝,日本海盗和走私者勾结中国奸商屡屡侵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国人称之为“倭寇”。公元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东南沿海地带,戚继光与俞大猷奉命抗倭。抗战一开始并不顺利,戚继光、俞大猷因错失时机而未能遏制倭寇气焰,使倭寇得以做大。戚继光戴着通倭的嫌疑,决定立功赎罪。
于是戚继光收编了金华、义乌游民三千余人,对他们进行正规军事训练。这便是历史上与“岳家军”齐名的“戚家军”。作为私募的民兵武装,戚家军虽然没有朝廷的正式编制,但也因此具备灵活机动的体制,能够让戚继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摆脱朝廷的不合理遥控。戚继光根据江南多湿地沟壑、河网密集的特点制定“鸳鸯阵”,阵势以冷兵器冲锋,火兵器(鸟铳)掩护,已初具近代阵地战雏形。又针对倭寇长刀,在先人的经验上改良和推广一种以竹为原料插上尖刺的武器——狼筅。
公元1561年,戚继光在龙山大破入侵的倭寇,倭寇复侵台州,戚继光手刃倭寇首领,倭寇闻风胆慑,逃跑之际走投无路,全部在瓜陵江淹死。戚继光又全歼了侵犯台州的倭寇,取得了著名的“台州大捷”。1562年,倭寇入侵福建。面对福建多水的情况,戚继光命部下以稻草填充水坑,克服了地理障碍,于福建横屿斩首倭寇两千。戚继光于牛田端了倭寇老巢,又将倭寇赶至兴化,一举歼灭。福建的倭寇至此全部肃清。尔后,戚继光又在平海卫斩杀来自日本本土的倭寇共五千余人,收复了被倭寇占领的兴化等地。
1564年,戚继光将入寇仙游的倭寇赶至一个叫王仓坪的悬崖边上,不少倭寇跳崖摔死,对逃入蔡丕岭的倭寇,戚家军逢山攀岩,迎难而上,于岭上杀死倭寇百余人。逃亡的倭寇劫掠渔船入海,也被戚家军歼灭。这便是戚继光抗倭的主要事迹。戚继光抗倭,除了指挥有方和部下骁勇,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要归功于戚继光身上的理论素养。“纸上谈兵”未必就没有出息,戚继光在战争中总结经验写下的《纪效新书》、《武备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理论著作,也反过来指导自身的战略战术。
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汉族,辽东铁岭卫人,生于1549年,卒于1598年,明朝名将。他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
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克期东征。弟如柏、如梅并率师援剿。如松新立功,气益骄,与经略宋应昌不相下。故事,大帅初见督师,甲胄庭谒,出易冠带,始加礼貌。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十二月,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言倭酋行长愿封,请退平壤迄西,以大同江为界。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于营,誓师渡江。
倭方轻南面朝鲜军,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倭大惊,急分兵捍拒,如松已督副将杨元等军自小西门先登,如柏等亦从大西门入。火器并发,烟焰蔽空。惟忠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获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风月楼。夜半,行长渡大同江,遁还龙山。宁及参将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潜伏东江间道,复斩级三百六十。乘胜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复开城。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酋清正据咸镜,亦遁还王京。
1591年,丰臣秀吉修书朝鲜,希望朝鲜能体自己做侵略明朝的向导。这时朝鲜分为东西两党,东党认为日本这一举动对自己有利,可以同意,而西党认为这必定会连带侵略朝鲜。愚蠢的李朝政府相信了日本,对日本毫无戒备并愿意为虎作伥。第二年,丰臣秀吉派20万兵入侵朝鲜,朝鲜大败,连忙向明朝告急,明朝以宋应昌为经略,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开始了抗日援朝。李如松东渡朝鲜后,于平壤大破日军。这便是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