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最受人推崇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珍品并加以传颂收藏。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收藏家无不为能藏有王羲之的书法墨宝而感到自豪和满足。然而,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并没有因为人们的珍爱而得以流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人们这种崇爱促使了王羲之真迹的失传。
“书圣”王羲之
如今,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份王羲之的亲笔真迹。现在,流传在日本的《孔侍中帖》、《丧乱帖》,流传在美国的《行穰帖》,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快雪时晴帖》、《平安》、《远宦》、《寒切》、包括《兰亭序》都是临摹本,而非王羲之亲笔真迹。
《兰亭集序》褚遂良摹本
王羲之的真迹是怎样失传的呢?它的失传除了与历史上频繁的战乱、灾祸有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代皇帝的收集私藏,最终造成了王羲之真迹大批地、集中地破坏和流失。
东晋末年,篡权的桓玄在逃窜时,将他所收藏的王羲之的作品全部投入江中。南朝梁武帝萧衍,特别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曾让周兴嗣把一千个王羲之的字编成一本《千字文》。萧衍收集的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作品有78帙767卷,这批藏品在西魏攻陷江陵城之前,被梁元帝付之一炬,这是历史上王羲之真迹被毁灭得最惨的一次。
《琅琊榜》梁武帝萧衍
隋朝隋炀帝也喜爱王羲之的字,收集了大量的王羲之的书帖,巡游时,带在船上以备阅览,不幸船只沉没,这批无价之宝也沉入水底。唐太宗更是对王羲之的书法爱慕崇敬,下诏征集,共得真迹2290纸,装成13帙128卷,并在每份上面都加印了“贞观”小印。
后来武则天、唐玄宗也都精心收集。唐朝前期,由于皇帝的喜爱,全力地收集,是王羲之真迹集中最多的时期。但是一场安史之乱,又使收集起来的王羲之的真迹大都毁坏和流失,所剩无几了。到了宋朝,皇帝又重新收罗,但已为数不多了。到了明朝已很难见到真迹了。清朝时,乾隆皇帝得到一纸《快雪时晴帖》,误为真迹,欣喜异常,视为稀世之宝,结果,也只是一纸摹帖。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真迹几次大的毁坏和流失,都是皇帝造成的,是他们导致王羲之真迹的失传,使我国失去了这份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