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头畸形,婴儿的出生缺陷,婴儿的头部比预期的小,是寨卡病毒的严重副作用之一。由于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发达,它会导致严重的发育问题。
研究小组写道:“对临床资料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ZIKV直接瞄准了神经细胞祖细胞(NPCs),导致小头畸形症以及其他严重的病理结果。”
秦刚在发表的研究中说:“我们的研究结果为ZIKV与小头畸形的意外因果联系提供了一个解释,并将有助于理解ZIKV是如何从一种无害的蚊子传播的病毒演变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的先天病原体。”
在分析中,研究小组将2015年和2016年在南美洲发现的不同寨卡病毒株与2010年袭击柬埔寨的祖传亚洲菌株进行了比较。秦刚和他的团队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的突变,指出了小鼠模型中小头畸形的原因。
S139N是寨卡病毒在2010年到2016年间发生的数种突变之一,在小鼠模型中引起了严重的小头畸形,新生小鼠的死亡率也更高。
这种S139N突变被发现比原始的亚洲形态对人类神经元前体细胞(NPCs)更致命。据新华社报道,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菌株取代了一种丝氨酸(一种氨基酸),在第139位的寨卡蛋白中(另一种氨基酸)取代了一种丝氨酸(另一种氨基酸),被称为prM。这种单一的氨基酸可能对严重的小头症负责。关于寨卡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新信息更清楚地说明了在不久的将来可能的治疗方法。
秦刚说:“这一发现应该为研究寨卡病毒的发病机制以及疫苗和治疗的发展提供指导。”
寨卡病毒于1947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但该病例是在猴子身上发现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数据,直到1952年,第一次人类感染病例才被医学报告。然后病毒开始在世界其他地方传播,第一次爆发是在2007年的Yap岛上。
寨卡病毒,就像疟疾一样——现在有了抗药性的形式——和登革热,是通过一种被感染的蚊子传播的,特别是Aedes物种。
那些被病毒感染的人可能不会表现出严重的症状,或者可能只有温和的症状。疾病控制中心列出了发烧、皮疹、头痛、关节疼痛、结膜炎和肌肉疼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