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际,朝廷重臣,文武百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为国殉葬,大多数皆是弃暗投明另寻出路,但其中只有吴三桂被扣上了大汉奸的罪名,原因很简单,吴三桂并未山穷水尽,甚至于明朝到最后仍将最后的赌注下在了镇守山海关的辽东军团身上,吴三桂肩负着明朝最后的砝码,而他,却轻而易举地放清军入关,看在局外人眼里,这不是大汉奸还是什么呢?
吴三桂投降清朝内幕
其实究其缘由,吴三桂降清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李自成逼的,换句话说一系列客观因素是导致吴三桂成为汉奸的重要原因。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这与近现代的工人阶级革命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是封建王朝的延续,到最后与官僚阶级统治并无区别,而后者则是历史的进步,是封建社会向民主社会变革的飞跃。
所以李自成并不具有一个控制王朝兴替的统治者的眼光和胸襟,因对官僚阶级与地主豪绅的痛恨,李自成对这一阶级的打压是彻底的,掠夺财务,滥杀无辜。
李自成数次招降吴三桂,表面上礼贤下士,背后却是霸妻掳父,犯吴三桂的大忌,同时促使吴三桂降清,尽管他对于降清仍有所顾忌,但也容不得他走其他的路了。
其实吴三桂并未有明确的降清意图,或者说吴三桂更有意于清军结盟剿灭李自成势力,而且在吴三桂与多尔衮的回信中提到,清军入关不得掠夺民财,滥杀百姓。可见其心为民为国。
吴三桂为何难成大事
吴三桂最为明末之际唯一拥有重兵的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种历史的可能性,在他面前有三条出路可以选择,一、为明王朝奋战到底,留下一世英名。二、与农民起义势力李自成合作,兴替王朝。三、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暂保安逸。
但是并非每一条路都是行得通的,晚明时期,宦官专权,君臣之间互不信任,文官之间勾心斗角,这些官场黑暗使得吴三桂难以对朝廷倾付忠心,也不相信任何人,他只能权衡自身利益,来选择出路与方向。
吴三桂最后因李自成霸占陈圆圆而怄气选择了投降清军,想借清军之力剿灭李自成,他心中打着如意算盘,认为满洲族会一如既往地来中原之地掠夺一番,就会班师回朝,留下中原这片烂摊子,到时就只有自己的势力足以复立明朝。
然而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便大摇大摆地进驻北京城,丝毫没有暂且歇脚之意,反而拥立他的六岁侄子登帝,称顺治皇帝。吴三桂的如意算盘落空,他连着吃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亏,却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当时的吴三桂还没认识到事态的危机性,多尔衮入驻中原后,为安抚吴三桂,封其为平西王,吴三桂也退而求其次,好歹可以偏居一隅,过几年的安稳日子。谁料到康熙帝少年有成,视这几个藩王为心头大患,割据为王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吴三桂在其晚年,终未完成大业,郁郁而终。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着重大影响。
吴三桂画像
1644年3月,闯王李自成带领兵马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王朝大势已去,而此时孤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得知消息,陷入农民兵李自成和清军多尔衮的两难之境。
有太多人不理解甚至鄙视吴三桂弃李自成而改投多尔衮的做法,作为后来人我们无法真切了解发生在当时当地的事情。不是为吴三桂辩驳,但史料可见,在北京城未被攻陷前,吴三桂始终与明王朝同心一致对外,奈何朝廷中央失势。而吴三桂最开始也是选择投降李自成的,毕竟同为汉族。
究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原因,一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因为李自成部下擅自掳走爱妾陈圆圆而一时怒火中烧冲动而为。其实除了陈圆圆,还有吴三桂一家人的性命,李自成用这般残酷手段逼迫吴三桂就犯,实属自作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加速了清朝政权的确立,与李自成部队的石河大战更是决定命运的转折。论谋略论作战,吴三桂都称得上大家,而他的一生荣辱却是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