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舰
日本资源的贫乏是有目共睹的,二战日本的失利和资源匮乏有很大的关系,与美国相比,日本的工业生产和综合国力被完爆,这些在太平洋战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美国军舰像挤香肠一样的下海时,日本只能全国捐物资来造军舰,双方的差距一目了然。
日本的失败和贸然与美国开战有着很大的关系,原本日本以为珍珠港偷袭能够将美国的海军一举打残,结果他们错估了美国的生产能力,虽然珍珠港的损失让美国在初期吃了一点亏,但是在后期很快就逆转了过来,日本也最终失利。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和美国开战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源的短缺,日本当时的石油产量为35万吨,而东南亚1940年的石油总产量为1040万吨,这个量是日本年需要量的3倍,而且大都是整装的油田和炼油厂,是一块真正的肥肉。
东南亚油田
日本的企图在1940年就有所体现,1940年日本攻占法属印度支那,名义上是切断国际援助路线,实际上是让军队接近马来西亚半岛,下一步是夺取荷属东印度(即印尼)的大油田。但是日本的如意算盘被美国看穿了,从1941年开始,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石油禁运,日本每年约290万吨的石油进口渠道被完全封死。
而石油对于日本来说无比的重要,没有了石油日本的军舰毫无用处,那么日本二战最大的依仗将变成累赘,于是日本当局紧急召开会议,拟定了对美开战的计划,太平洋战争随即爆发,同时,日本军队也向驻马来西亚的英军发起突袭,开启了夺油之战。
因为英军的准备不足,开战一周后,日军相继占领爪哇地区的油田和炼油厂,且动用的都是伞兵部队。到1942年2月,日本占领了印尼境内主要的油田和炼油厂,并从本土调去大批技术人员和设备修复油田和炼油厂。
日本伞兵
其实日本开启太平洋战争和在东亚地区探索资源失败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占领东亚大部分地区的日本对于资源的探索从未停止。日本当时有一个著名的石油专家,叫高桥纯一,他提出了一个石油生成理论,就是所谓的“海底腐泥起源说”,即石油生成的条件必须是海洋沉积型地质构造,藻类和微生物死骸堆积形成的有机物在地热的作用下分解而成,所以日本当时遵循这个规律只在沿海地区寻觅石油。
日本当时的探索重点就在阜新地区,不过由于阜新地区的石油埋藏较深,日本的技术无法探测到,所以迟迟无法找到大油田,而位于松嫩平原中部的大庆,也就是当年日本石油公司找过油的所谓“北满地区”,是典型的陆相沉积构造,理论上就是“贫油”地区,所以日本直接忽略了这个地区,也让大庆免遭于难。
油田
其实日本原本发现了一些石油的踪迹,当时日本航空队曾经发现水上有漂着黑色的油膜状漂浮物,于是向上报道了这一发现,而当时的日本专家立马否认了可能性,直言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条件,日本也就放弃了进一步的探索,从而日本走上了与美争锋太平洋的路途,后面的结局我们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