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帝国主义者与俄国帝国主义者,哪个更狡猾?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是如果观察俄、日两国在近代侵略中国东北的过程,至少可以从有关历史中明确地得出结论:俄国帝国主义者更狡猾。
俄国帝国主义者的狡猾体现在它懂得“太极拳”中的一个理念——后发制人。
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只会先发制人,显得非常莽撞。
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这个特点是一贯的,在近现代史中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政府的致命缺点。
为什么说俄国懂得后发制人?下面即回顾有关历史。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1898年法国漫画。围在“中国大饼”边的,分别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皇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法国女郎、日本武士。
在近代曾侵略过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中,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开始得最早。早在1886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就发表了“关于应该注意远东领土的声明”,这是俄国开始专注向包括中国北方地区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的标志之一。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俄、日已经隐隐地围绕争夺中国东北形成了对峙局面。但俄国采取的却是后发制人的策略,并没有直接侵占中国东北,而是通过释放“俄国准备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消息,诱使日本为避免俄国强占侵略中国东北的先机而抢先发动了对朝鲜及清政府的战争。
当时俄国首先确定了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方案,之后俄国政府通过《新时代》这份报纸故意向日本透露了这个信息:“把西伯利亚铁路的阿穆尔段穿过满洲,这是一条大为缩短、便宜迅捷的路线,同时,它将阻挠日本在该地区的逾分的要求。”
可见俄国修筑该条铁路的意图包含着排斥日本、抢占侵略中国东北的先机的用意。
日本在获悉后,就毫不犹豫地咬了俄国的“鱼钩”,抢在俄国修筑该铁路之前发动了抢先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的甲午战争,而这正是俄国利用日本对中国东北、朝鲜的垂涎而诱使日本采取的行动。
眼光锐利的恩格斯在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日战争是把日本作为工具的俄国政府挑拨起来的。”恩格斯的这一见解极有见地。
俄国为什么要先让日本对中国动手呢?
看看随后的事态发展就明白了——俄国因甲午战争一事而实现了“后来居上”,不费一兵一卒就在中国东北地区获得了比日本更大的侵略利益。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俄国诱使日本进攻中国之后获得的利益是极大的,其中之一就是俄国可以利用“帮助清政府抵御日本的侵略”为借口争取在华权益。
事实上,俄国利用“帮助中国预防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这一理由来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的做法由来已久,
例如,早在1858年俄国入侵黑龙江时,该国就向清政府提出“助华防英”的建议:如果俄国获得了中国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那么就可以帮助清政府防止当时正与中国处于战争状态之中的英国人进占黑龙江口。
在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之后,俄国就为自己找到了说服清政府割让给俄国一定的权益的借口。
“1894-1895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在朝鲜半岛的特殊权益和在辽东半岛的殖民权益,这极大地侵害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在甲午战争期间持隔岸观火态度的俄国在战后当然不能再袖手旁观了。
“在《马关条约》于4月17日签署的当天,俄国、法国、德国驻东京的代表就介入此事并给日本提出‘友好的建议’,建议日本收回《马关条约》中的一些条款,实际上就是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俄国等三国之所以会这样迅速地采取一致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俄国等三国在此前已经围绕如何合作侵略中国、如何分配在华侵略权益的问题达成了一致。
这一猜测可以在后来德国入侵胶州湾、俄国占据旅顺一事上得到证明。
当然,俄国等国之所以采取干涉中日《马关条约》的行动也是因为日本如果占领辽东半岛将直接威胁它们本国未来在中国的利益——无疑,日本在中国之所得就将是其它列强之所失。
▲《时局图》 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
抢先发动甲午战争的日本起初并未想到,通过发动战争辛苦地在中国占去的权益也有可能再次失去。
面对俄、德、法三国的压力,当时国力仍然较孱弱的日本不得不对三国作出退让——“当时,日本自知力量不足,也没有得到英国有力的支持,只好放弃辽东半岛。”
当然,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也是因为当时已经获得了朝鲜半岛的日本的侵略野心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三国干涉还辽的目的不是帮助中国,而是向中国索取回报。
当时的俄国弄臣维特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俄国“就成为中国的救星,中国会因此对圣彼得堡作出让步,其中包括同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满洲”。
事态也正是如此发展的。
从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态发展来看,俄国确实从中收益颇丰,这是因为从三国干涉还辽那时起俄国对清政府的影响力立即大大增强了。
俄国与日本不同,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获得了日本通过发动战争都得不到的权益,即获得了中东铁路的修造权。
中东铁路使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得以穿过中国的黑龙江地区直达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港)。
而后通过这条铁路,俄国又在中国东北获得了巨大的殖民权益。
具体而言,甲午战后,俄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中国的救星”自居,因此一方面要求中国做出回报,另一方面又向清政府许诺未来还将充当中国的“保护者”——但前提是中国应答应俄国的一些要求,尤其是同意俄国修筑通过中国东北领土的铁路,俄国当时提出的借口是:当日本再次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时,俄国便于通过这条铁路调兵帮助中国。由此,俄国在与日本争夺“满洲”地区的竞争中就实现了后发制人、后来居上的目的。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国帝国主义者之所以比日本帝国主义者狡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19世纪末叶之前,俄国在欧洲地区一直面临着诸多的邻国,不仅长期在欧洲的国际关系中众横捭阖,也曾通过各种手段侵略欧洲的其它国家,这种外交环境使俄国谙熟于处理国际关系。因此,俄国在对外侵略的“技术”方面比在19世纪刚刚进入国际社会、并不具备多少对外侵略经验的日本显得更加“技艺娴熟”、更加计谋多端。
而日本则在近代史上则一直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日本在近代史上共经历过三次重要的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在这三次战争中都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这一点与纳粹德国非常相似——在第一次战争中主动攻击朝鲜和中国、在第二次战争中主动攻击俄国、在第三次战争中主动攻击中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后二者是指英、法在亚洲的殖民地)。
前两次战争中,日本侥幸获得了一切权益,但是在第三次先发制人的战争——“二战”——中,日本最终落得“兵气全销运已终”、“大海沉沉日已过”的下场。
可以说这也就是一种“少年得志大不幸”——即在前两次战争中日本都是在战前并无较大胜算的情况下向貌似强大的敌人发起进攻而获得胜利的,但是在第三次重要战争中则遭遇了严重的失败。
因此,在对外战略方面——在这里暂且不论军事方面——俄国帝国主义者无疑要显得要比日本帝国主义者更狡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