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10月17日播出以来,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全民关注。
专题片共分八集,截止10月21日已经播出的五集为: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尚未播出的有: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播出方式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8点首播,当晚21:30及次日13:00在央视新闻频道重播。
电影艺术鼻祖的纪录片:融合了纪实性和艺术性,承载着民族和历史的使命
腐败是政党政治的顽疾,资本对权力的腐蚀或言钱权交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腐败及官场文化也成为各国文艺界关注的重点。
韩国电影《熔炉》以聋哑学校教职人员对学生的性暴力为出发点,讲述维权之难,侧面反映出韩国司法部门对强势群体的倾斜。《隧道》、《流感》和《釜山行》则是以小见大,从社会和政府两条线索对行政体制和官僚作风进行批判。留白是一种电影艺术,是影片厚重感的重要支撑,但艺术性牺牲了直接的信息冲击力。
在中国的文艺创作环境下,对于腐败问题无论从切入点还是尺度及挖掘深度来看,把政党的自我救赎以受众最为广泛的媒体介质披露在人民面前,没有什么比纪录片更合适的了。
作为电影艺术的鼻祖,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用真实引发人们的思考。
《永远在路上》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采访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
“贪腐落马官员现身说法+纪委人员介绍详情+涉案人员从旁佐证+专家学者研究分析+普通民众真切心声+党和政府严肃纪律的坚强决心”,凝结成信度、效度、力度超强的凝聚人心、振奋人心的腐败分析网。这部以纪实性为根基、兼顾艺术性的纪录片承载着民族的使命。
内容聚焦现代官场文化,腐败心态、手段、根源暴露在阳光之下
1945年毛泽东以民主回应黄炎培的“兴亡周期率”时何等自信,而今除去学术名词之外,作为一个法制行为动词,民主意指平等的自由人所托付的权威。而现代政治中,民主最大的敌人就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腐败。
腐败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好奇心驱使人们去尝试,甜头让官员们沦陷,而吃瓜群众仅听到边角料就已经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动,求问无门但实际上好奇不已。《永远在路上》打开了民众透视官场腐文化的一扇窗。
笔者根据中纪委官网披露的数据统计,得出2000年——2015年15年间省部级官员落马的折线图,15年间涉嫌贪污受贿官员涉及金额的总量、平均值和中位数走势及官员的惩处结果详情分布图。数据天然比不上影像直击心坎的能力,也无法直接感受当事人的态度,纪录片却做到了这一点。
从“为儿子的生意站台”到“那个手镯(1500万)你帮我买下来吧”的直接索要贿赂,官员腐败形形色色的方式得以披露;从“矿泉水瓶装茅台”到“不是市委根本进不了的白云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权力者游戏”在不断上演;从“乌龟死了都要认真安葬”到“凡是寺庙都要进去虔诚叩拜”的内心恐惧的洞悉;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亲近企业家”到“不单是吃吃喝喝的利益小团体,超越违纪涉嫌犯罪”,亲清的要求中,基本的“清”这条底线被自动忽视的心理分析;《永远在路上》将暗处进行的小动作曝光在阳光之下。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过于理想的目标,知己知彼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分析研究腐败现象、心理、根源的《永远在路上》,就是直击腐败要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价值观念影射现实社会,实现“中国梦”永远在路上
“没有了理想信念,开始追求一些个人利益”是多名落马官员的心声。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思想是一种信仰,信仰是社会人的一种本能,心往一处想才能劲儿往一处使。
社会文化在经历70年代的断层和80年代的矫正后,直接被抛进90年代的市场中回旋,到00年代国际化的沉浮和10年代的杂糅,现实已然无法一呼百应,群雄逐鹿也好,百家争鸣也罢,一条船上只能有一个罗盘。
“不怪官场,也不怪商场,怪我自己,是我自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才导致今天的结局”,是他们的归因分析。无论是马克思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还是人们殷切的期盼“出淤泥而不染”,现实很骨感还是应该被更深刻的认识,自我修养和制度建设一刻也不容松懈。
80年前的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困的艰难处境中开始长征,与天斗与人斗,与自己斗,硬生生开辟出一条路,长征是无奈之举也是智慧的凝结,更是对共产党的锻炼和考验。
反腐倡廉严肃党纪的漫漫征程,是一条艰难而无可避让的自我救赎之旅;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一场斗智斗勇耗时耗力但无可避免不能犹豫的无硝烟战争。可能永远在路上,但从不放弃才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