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海报
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达康书记的GDP”,可能你真的已经out了。一部反腐大剧让几个老戏霸成了网红。特别是剧中的市委书记李达康,简直要被网友玩坏:“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别流泪,祁同伟会笑”;“达康书记的笑容和GDP由我们来守护”。他的粉丝群有个洋气的英文名字叫“darkcom”,宣誓“守卫达康书记的双眼皮和保温杯”。
除了“人气书记”李达康,剧中的其他人物高育良、祁同伟、沙瑞金、侯亮平等也在网上各自圈粉。年轻网友们煞有介事地把饭圈(喜欢某个明星或者是组合的粉丝团)应援的亚文化转移到了这些角色身上,李达康的粉和高育良的粉撕起来了;还有“沙李CP”(沙瑞金×李达康)、“海猴子CP”(陈海×侯亮平)等各种CP,都在社交平台上呈现异常火爆的姿态。
反腐剧本是严肃的政治题材,是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而以凑CP为乐、圈地自萌的“腐女文化”则是青少年亚文化颇具生命力的一支。
在《人民的名义》传播过程中,代表官方的主流文化和代表民间的青少年亚文化实现了合流。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多少会产生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分裂现象,而这一次“两个舆论场”实现了热烈互动。
当下的电视剧市场几近娱乐至死之疯狂,正剧很难有生存余地。以大IP、高投资、强营销、流量明星为范本的生产模式横行无阻,喧嚣过后,是一地鸡毛。
在笔者看来,《人民的名义》通过“亚文化”的方式走红,将近年来“正剧萌化”这一趋势发挥到极致。套用粉丝给达康书记设计的标语,给正剧设计一句打气口号:别低头,收视率会掉;别流泪,IP剧在笑。
1、“正剧萌化”:用“轻佻”表达“沉重”
所谓“正剧萌化”,指的是年轻的观众不再用一种苦大仇深、正襟危坐的姿态去欣赏正剧,相反,他们用一种轻盈的方式来挖掘剧中的一些“萌点”,通过再创造形成一种次生解读文本。而表情包、鬼畜视频、CP都是最流行的“萌化”手段。
在《人民的名义》成为网红之前,《大秦帝国之崛起》《琅琊榜》就已经走在了“正剧萌化”的实验场上。《大秦帝国之崛起》用的更多是鬼畜视频、表情包的方式,而在《琅琊榜》的网络传播中,腐女们的站CP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的名义》则是CP、表情包齐上,目前暂无鬼畜视频(预计不久会有UP主跟进)。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剧,《人民的名义》让观众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因而这波“亚文化病毒”感染范围更为扩大。
事实上,尽管《大明王朝》播出时收视惨败,但在《大明王朝》10年沉寂期间,它最活跃的地方可能是B站,年轻人用新一代独特的“语法”来表达喜爱之情:鬼畜视频。而关于《大明王朝》的CP也应有尽有,不仅仅是嘉靖X海瑞CP火得一塌糊涂,就连小阁老(严世藩)、杨公公(杨金水)、胡部堂(胡宗宪)也成为小范围的网红。
B站用户相比其他视频网站有着更强的“再创作”能力,优质的“再创作”作品也会反过来推动作品本身的走红。“再创作”可能是鬼畜视频,也可能是“误解向”的CP视频。聚集在B站的腐女乐于将原剧中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为一对,通过剪辑的力量给他们赋予新生。、、
这种以自己的脑洞重新创作的视频或许有些轻佻,但确实是安利其他腐女观看原剧的最佳方式。而如今,本来小圈子里的“同人志”已经扩散开去,成为互联网时代最具传播力的表达方式。
不管CP还是鬼畜视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反差萌”,而正剧的严肃性和这种表达形式的娱乐性形成天然反差。当一部正剧具备了腐女们所能探寻到的“萌点”时,CP党自然是暴风骤雨般袭来。
2、“作者已死”:次生解读盖过正主风头
事实上,尽管《人民的名义》已成为网红剧,但火的仅仅是“汉东老干部天团”,包括柯蓝、赵子琪、胡静在内女性角色很少有人谈论。当然,你可能说这本来就是一部男人戏,女性角色本来就不吃重。事实上,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电视剧女性审美至上的趣味。
《琅琊榜》本是一部男性权谋剧,但在它的传播过程中,通过组CP使部分女性观众对这部男性权谋剧“去势化”,在二次创造中改造为“女频风”。类似这种“性转消费”不在少数。这其中,有的是创作者的自觉,刻意在文本中埋下这种“包袱”。
还有一种是在营销上搭顺风车,认为不管是CP还是表情包,可能是一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前一种一般是IP剧的市场算计,后者更多是正剧推广过程中的无心插柳。
法国文化学者罗兰巴特在60年代提出“作者已死”理论,他认为“在作者完成作品的一瞬间,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于读者手中”。
同样是发源于法国的一种电影批评理论,“作者论”则强调导演本身对于作品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导演如果说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题材和风格上的某种一贯的特征,就可算其为自己作品的“作者”。
时至今日,“作者论”和“作者已死”各有不同的信徒。但就《人民的名义》表现出来的表情包、CP大众狂欢,无疑生动展现了“作者已死”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草根精神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消解权威成为互联网主旋律。其中,最有代表性意义的就是胡戈将陈凯歌的《无极》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战”,陈凯歌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了掌控权,任由网友消遣。
相比于恶搞视频“消解权威”的反叛气质,表情包、鬼畜、CP则显得温情脉脉,事实上,它拉近了普罗大众和权威/严肃/深度之间的距离。如果说当年的恶搞视频在精英和大众之间划下鸿沟,那么“正剧萌化”则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
3.青年表达话语变迁:从王朔、周星驰到二次元
京州爆了炸,达康书记不放假,
京州要重启,达康书记不休息,
风里雨里,政府大院等着你。
没有四季,人民满意就是旺季,人民不满就是淡季。
风里雨里,我们陪你一起去肝政绩。
只要你一声令下,我们都是背锅侠。
千言万语,不及你的GDP。
无论谁作妖拍马屁,都不及你的欧式大双眼皮。
省里市里,最爱还是你。
从网友给达康书记编写的“后援”宣言,多少能够感受到这个世代活灵活现的表达方式。上一波给中国年轻人心灵一击的话语体系,应该是周星驰的电影台词,其中尤以《大话西游》为代表。事实上,《大话西游》也是“作者已死”的鲜活案例。这部1995年公映时口碑票房都毫无起色的电影,于2000年左右在大学生群体中再度流行开来,并冠上“后现代主义”的高帽。
撇开这些不说,但恰恰是这部电影,让内地观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归属:一句“I服了You”打破古今语种的区隔,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被叫成了“观音姐姐”,唐僧则被设计成一个整天喋喋不休、爱讲道理的话唠……这一切都给了那时的年轻观众一种新奇的个性化表达体验。
在《用周星驰过渡》一文中,王小峰认为,“如果没有周星驰,没有互联网,也许内地民众仍然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引用着与自己内心有一层隔膜的精英话语。周星驰的电影起到了一种过渡作用。即使没有周星驰,有了互联网后,人们还是会在网络喧哗中找到属于最大众化的话语表述方式,只是周星驰让这种话语表述来得更快、更清晰了些”。在此之前,起到类似作用的是王朔的小说。
在王小峰看来,王朔式的话语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他以“文革”解构“文革”,以政治解构政治,更年轻的大众对“文革”背景下的语言已变得越来越陌生,缺少真实感受和共鸣,当人们感受完幽默效果之后便觉得这种语言失去了魅力;
第二,王朔偶尔能冒出一些智慧火花的文字游戏般的调侃语言多少还需要一些文学功底和幽默细胞来理解,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感同身受,运用自如。于是,王朔式话语就被周星驰语录取代。
而如今,冯小刚也不再拍王朔式喜剧,周星驰也不对无厘头有多大兴致。青年人急需一种新的具有活力的表达体系,既然没有人出来再举一面大旗出,那我们自己DIY。CP、鬼畜、表情包或许放在这个背景之下理解才更为恰当。
《人民的名义》所搭乘的“正剧萌化”便车,本质上是年轻人所选择的一种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对于60后、70后来讲是王朔小说,对于80后、90后是周星驰电影,对于95后、00后,那就是CP、表情包、鬼畜。“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何足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