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剧场设计大展首奖得主周东彦及狠剧场/狠主流团队,在台湾和丹麦两地创作者的合作下,运用丹麦 4D Box 浮空投影技术,诉说一则游荡于光年之外的故事:关于两个擦身而过的时空旅人─来自丹麦的 Kasper 与出生于基隆的魏隽展,回游于彼此的梦境,探捞那些想要记住、却将要遗忘的旧日。
深邃的黑里,传来阵阵海潮声,两个沉睡的旅人,一个来自台北,一个来自哥本哈根,他们相遇,醒来,看见一颗颗星点亮起,开始一段飞行,随后光点被风吹散,两个孤寂的灵魂在若有似无的虚空里灭去。
跨文化的双城对话
这是周东彦剧场作品《光年纪事:台北─哥本哈根》里的一幕,那一颗颗斑斕的小星点被昵称为「光年(light year)」,利用 Kinect 体感器3D扫描技术,会随著演员的肢体动作在薄膜上变幻流动。
2013年周东彦作品《空的记忆》获得世界剧场设计展「互动与新媒体大奖」,他在酒吧请朋友喝酒,一位先生来向他道贺,原来他是丹麦一间艺术中心的总监,致力于发展 4D Box 浮空互动影像技术。相谈甚欢的双方决定以长期驻地交换的创作方式,展开团队跨国合作。
「一开始我们先认识那片膜,根本不懂怎么用3D的东西,然后我们跑去扫描台湾演员魏隽展基隆的老家,又跑去扫描丹麦演员 Kasper 的老家,扫了很多很多东西,床,沙发,楼梯,那些质感就像是一段记忆,第三次去就知道怎么投影动画了。这些程式都是丹麦设计的,他们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作品也跟著成长。」戴上3D眼镜,投影凭空浮出围绕演员身边,虚实交错的魔幻空间令人叹服。
这个追逐光影的故事,原本计画于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落成时上映,但好事多磨,被孵了一阵子;2017年金曲奖舞台上,结合了林宥嘉迷幻的歌声,将如梦似幻的浮空投影呈现在观众面前。历经了四阶段发展,最终版《光年纪事:台北─哥本哈根》将于八月在台北艺术大学演出,邀请观众一起戴上3D眼镜后,走进虚实漂浮游走光年的剧场空间。
理性与感性的有机实验
毕业于北艺大戏剧系的周东彦,从高中毕业拥有第一台相机开始,便格外著迷影像的魅力,随后又到英国伦敦圣马丁艺术暨设计学院,取得「剧场与多媒体」硕士。「我是很视觉思考的人,对我来说多媒体跟影像是一个宝盒,可以乘载很多东西,可以被释放,创造无限的空间。
如果没有这些影像,戏就不成立,没有这些影像,舞也不成立,如果没有人,影像也不成立。它们要在一起,才可以完整说一个故事,我一直还在实验这件事。」
光是一支3D的瓶子,便要在电脑运算25个小时,但对周东彦来说,科技效果尽管重要,他更在乎叙事,「我创作的核心还是人,更进一步是人的孤寂跟存在感,以及记忆的虚实。之前几个作品都很抽象,这次就很想让演员说话。」原先文本以丹麦童话〈夜莺〉切入,想探讨何谓「快乐」,但后来改用〈小美人鱼〉的故事。
「好像我们必须要透过探触一些悲伤,才有办法聊快乐。人鱼在海里是没有眼泪的,她一直在仰望远方。就像人人称羡的丹麦生活,也有可能是跳不出去的童话。这两个来自不同时空的人,一个想哭,但是哭不出来,最后终于找到自己的眼泪;另外一个人是储藏太多眼泪,却不愿意倒掉。」
没有边界,尽情翻玩
对周东彦来说,只要是以影像说故事,无论什么领域都可以合作尝试。他为身边大龄好友拍摄纪录片《剩女,真的?》;为两厅院拍了一支蔡依林与蔡柏璋换位大挑战的宣传影片;也跨足流行乐界,与许哲珮和陈镇川合作「潮派对」,为中国跨界音乐家吴彤及新锐女歌手陈粒拍摄了几支很有意思的MV,将剧场、古典艺术,甚至3D感测技术等元素融入音乐影像中。
「我很爱剧场,也很爱影像。我喜欢文本,也喜欢舞蹈。我喜欢可以说故事。认真来说,有时这些对我而言没有分别。即便常常觉得站在一个不知名的地带,但仍旧想把他们加在一起,不是因为想要跨界,而是因为这样最像脑中的思绪。」周东彦在《空的记忆》一书里如此自述。
这便是团队命名「狠主流」的原因吧。在他心中,所谓主不主流,商业与否,界线随时都可以被重新定义颠覆,只要能让更多观众接触艺术,看一场好看的表演,就是有意思的合作。「我真的觉得没有什么界限,所谓艺术就是你要够开放,愿意去想像,」周东彦坦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