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坎德瓦,Saroo睁开惺忪的睡眼,周围一切突然错得可怕
5岁的小身体依然蜷缩在印度列车那硬邦邦的椅背上,和他蜷缩着睡着时一模一样。火车吵闹而稳定的嘎嘎作响,那是他和哥哥Guddu扒车回家时已经习惯的声音。只不过此刻,Guddu不在身边了,陌生的风景从窗边快速掠过,一点都没有家乡的模样。
这是《赫芬顿邮报》一篇特稿——《母子分离25年,网络搜素助重聚》——的开头,刊载于2012年6月10日,与印裔澳洲小伙Saroo Brierley与母亲Fatima Munshi最终重逢时隔4个月。
一年之后,Saroo出版了自传《漫漫归乡路》(A long way home),叙述了自己从走丢到被好心的澳洲父母领养再到通过谷歌地球找回生母的动人故事。
这也正是改编电影《雄狮》的整个剧情。真实故事本身具有的强大情感能量,被成功地转化为视听语言,表演和配乐再一煽,就成了《妈妈再爱我一次》那般厉害的催泪弹。特稿报道开头那一幕,整个被导演加斯·戴维斯以“看字画画”的老实笨办法拍了下来,小演员桑尼·帕沃吃惊地爬起,惶恐地对着窗外喊救命,可谓全片最让人揪心的段落。
整个电影以线性时间去叙述,并在后部分掺杂进为展现思乡之切的频繁闪回剪辑。现在看来,肯定是过度了,但或许因为观影之前几小时,我刚替一个在集市上走丢的小女孩找到了妈妈,所以情感上非常接受这样的设计。
空间上,电影前半段选择从西北到东南,这一条小Saroo走失地理线路,紧跟惶恐无助的主人公,从坎德瓦火车站到危机四伏的混乱大城市加尔各答,直至被更远东南方的养父母Brierley一家收养;后半段则从东南到西北,跟着笔记本上的谷歌地球软件,以悬疑片般的节奏和情绪,去溯回儿时就没记住名字的家乡究竟在哪。
《雄狮》有着一个呼应谷歌地球卫星俯瞰式操作的开头,航拍镜头从养父母家乡塔斯马尼亚的壮阔海岸,进入到作为原乡的印度中北部丘陵风光。第一次人物入境,黑乎乎脏兮兮的小Saroo,站在石头上,神奇的被一大群蝴蝶环绕着。
从始至终,摄影机都非常贴近主角,无论是成年Saroo的扮演者戴夫·帕特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少年长大了),还是表现童年Saroo的桑尼·帕沃,都非常对得起一幕幕对他们脸蛋和表情的特写。
Dustin O’Halloran的“雄狮主题”配乐以极简主义方式呈现,并随剧情发展进行着不同变奏。最为漂亮的影音合拍,是Saroo困于房间在谷歌地球上苦苦搜索无果时候的配乐“Memories”,那一点点说不清家乡名字甚至母亲全名的记忆,注定没法让他归乡。
有人质疑电影太过于替谷歌地球打广告。其中一幕,当Saroo与墨尔本的印度裔同学聚餐时,瞥见儿时馋嘴挂念的甜甜圈(Jelebi)时,思绪才第一次回到家乡并坦承了自己走失并被收养的过往。
其中一位同学连忙推荐,“Have you heard of Google earth? It's amazing!”(你听说过谷歌地球吗?神奇极了!)但在我看来,因为真实事件中的Saroo就真是凭借谷歌地球,找回家乡和圣母,所以大幅展示其功能确是剧情需要。
甚至有做数据挖掘的朋友认为,主角太不善于使用谷歌地球了。不然你换成百度搜索试试?当然,真实寻母过程中,Saroo只用谷歌地球定位到走丢的城市坎德瓦火车站。再进一步挖到线索,靠的是脸书上一个“坎德瓦我的故乡”小组,在模糊的记忆描述下,有人给他指明了正确村镇——Ganesh Talai。
通过惹人怜惜的表演和真实可信的社会风貌展示,影片前50分钟对母子之间、兄弟之间的血脉亲情和孩子走失之悲痛情感塑造非常充分,也就让后面似真似幻的记忆和寻亲中的焦灼情绪显得非常合理。然而,改编的不足却也非常明显,那就是除了妮可·基嫚扮演的养母Sue Brierley之外,其他配角非常之酱油。
另一位养子Mantosh的存在,显然是为塑造养父母大爱无私,却可能是顾及控制支线时长缘由,而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和谅解完全不予展开;鲁妮·玛拉饰演的Saroo女友,则完全没有存在必要,满脸懵傻状态,注定不会让人觉得她是主角寻母背后的那个支撑力量。
总体说来,编导们对印度段落扎实着力值得赞许,可却压根没再去用心经营澳大利亚段落。对思乡之切的表达,甚至远不如同样从墨尔本踏上寻亲之路的《山河故人》。
还有电影开头大量时间塑造的那位哥哥Guddu呢?我们只从结尾母子团圆时的字幕得知,在Saroo不慎走失那晚,Guddu在距站台不远处被火车撞死。因为坚信儿子总有一天能自己找回来,老母亲一直没搬出村子。5岁时走失的Saroo,不但没记住家乡名字,甚至一直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正确发音,他的名字本该是Sheru,印度语里的“雄狮”。
头重脚轻的《雄狮》无缘2017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