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09年入校,当年好多老师转述业界对我校学生的评语:上手快而后劲不足。不知道现在这条“诅咒”是否还在。为什么会后劲不足?积累不够吧。如果营养跟不上,长期的输出必定后劲乏力。我们不仅很少学历史,更少学逻辑。这将带给我们多大的思维硬伤,我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持,但我想学校低估了这份缺失的意义。像广院还有如此短板且不自知,请问排名尚在广院之后的文科/艺术类高校,当何以处之?
冠冕堂皇,不过如此。也许大学以为,学生在入校前已经完成了基本话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入校后学学专业技能,出门口若悬河自信满满即可。毕竟,并不指望大多数学生能有什么学术成就,不要拖累母校就业率就好。
但问题是,我们在入校前真的完满地完成了通识教育吗?理科生是否好好学过历史地理,文科生又有没有科学的生活常识?实话说,对于资质平平而想考好大学的学生——比如我来说,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文理兼顾的。不要说兼顾,就是统考的语文,又有多少人在乎呢?
从小到大,见过大把的学生拼死拼活补习数学英语,语文的地位逊色很多。人们以为,会说汉语,还要学什么语文?有这种心态吧?
可能有人要说我偏科,所以急吼吼为语文正名。不是的。当你遇见有的人很难沟通,答非所问;当你发现网上那么多网友理解力堪忧,不看内容就乱扣帽子骂人;
当你意识到成语并不是日常用语而相当于GRE单词;当长文阅读成为一件吃力的事情;当140字的表达都写得一塌糊涂......当这些烦躁和痛苦袭来,我们怎样才能不归因于语文教育的弱势,历史学习的匮乏和逻辑训练的缺失。
一个好故事,要讲得绘声绘色而合情合理。看着简单,其实很难。天赋不够,努力来凑,写作是文字与思维的训练,像一切技能一样,即使天赋异禀的人也需要大量的练习来打磨。
年初在北京雁栖湖,一批知名编剧与业内人士举办论坛《怀柔论剑》,庆幸得到一个机会,我去听了老师们的高见。今年的主题词是“手艺人”,说是匠心也罢,好的编剧,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如何磨得出来?可是现在,影视行业乱象丛生,资本看导演,看演员,看IP,你编剧排几号呢?有噱头,天雷剧情都有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