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社会交往 人为什么会对名人逝世哀伤哭泣

2016年01月22日编辑: baoling

上周,音乐传奇大卫·鲍伊和知名演员阿伦·瑞克曼意外过世,许多人为这素未谋面的两个男人哀伤哭泣。为名人哀伤是一种奇怪的体验:我们会为从未交往过、对方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而悲伤,体验到发自内心的失落感。为何会这样?

Christian Sager解释道,这个现象是“准社会关系”的产物。上个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Donald Horton和Richard Wohl使用“准社会交往”这一术语,来描述人们对从未谋面或交往甚少的名人所产生的深深的亲密感。尽管这种关系是单方面的,但它依旧热烈。

实际上,这种关系的单方面性常常是名人吸引力的核心:粉丝可以认同公众人物,并体验到一种理想化的关系,其中包含了无条件的接受和支持,同时不会遇到现实世界交往中所固有的困难。

准社会关系能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股强大力量,推进认同感的形成。因此,当一个备受喜爱的名人过世时,粉丝为之哀痛便不足为奇。不过,这种哀痛和我们哀悼实际生活中的挚爱之人必然不同。

当你生命中有人去世时,你的哀悼会帮助维持和重构自我。但在准社会关系中,你并不会受邀参加葬礼,也不会参与遗体的处理,你没有任何通常的情绪发泄途经。

有时候,我们和其他粉丝一同哀悼名人,而社交媒体使其变得格外容易。在鲍伊和瑞克曼过世之后,粉丝便聚集在推特、Facebook、Tumblr上,歌颂死者、一同哀痛。2012年,普渡大学的教授Glenn Sparks解释道:

我们通过和同样与死者拥有这种准社会关系的人进行交往,而聚集在一种“中介家庭”中,共同表达这一庞大群体的失落情绪。

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教授Scott Radford和Peter Bloch描述了粉丝应对名人过世的另外两种方式:“投射”和“合并”。“投射”指的是粉丝试图重现以往的名人体验,例如重新播放大卫·鲍伊的演唱会、细数阿伦·艾克曼最受喜爱的影片场景等;“合并”则涉及到粉丝对逝者相关物品的兴趣上涨,例如蜂拥购买大卫·鲍伊的最后一张专辑、试图获得名人所拥有过或触碰过的“神圣物件”。

虽然花费数百万美元购买一把吉他可能极端了点,但粉丝们对鲍伊和艾克曼的死讯反应(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回忆和视频、装饰等)其实是健康的应对方式。尽管粉丝和名人之间距离遥远,但他们的疼痛感却是真实的。

    查看全部分页>>
相关文章
记忆检索需要多长时间 比你眨次眼睛还快 节能显示器 巨蛤点亮科技将带来显示屏新一轮革命 牛粪火锅 印度电商上架牛粪饼成抢手货 早期人类在北极遗迹 比推算还早15000年 绿色环保米饭 2015年研制新型转基因水稻 寿命最长的人 科学家最新发现四种基因助你长命百岁 快速阅读秘诀 科学家研究发现此技能纯扯淡 插图画家 美国女艺术家为体毛而创作 重口味怪癖 肯塔基男子患神秘胃病吃生肉7年 土豪炫富家居新宠 涂色树墩价格高达93元 皮毛潜水服 科学家研究水下取暖神器 类人机器人 卡耐基梅隆大学教会机器人自我保护 南加州大学发表人造视网膜让盲人领略四季的变换 爆米花噪音污染 英国男子看电影烦透想奇招 科学发现 喜欢社交的人更长寿 少女破处 盘点全球十九大奇葩破处习俗 奇葩职业 盘点十大闻所未闻怪诞工作 胶囊旅馆 秘鲁悬崖峭壁上透明旅馆你敢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