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微信红包在朋友圈出现以来,抢红包成为了微信平台里很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随着这一游戏的发酵,有网友发现,最近,以各种名目在朋友圈讨要红包的人多了起来。
“节日到了,你看着给吧”、“给我发1元红包,1小时后还你”、“发一个红包,告诉你我对你的第一印象”,以节日、测试、评价的不同名义,不断向朋友圈的好友索要红包,对于中招的人而言,这究竟是娱乐还是负担?
初衷
联络和增进感情
小张是看到别人刷屏,才开始在微信上讨要红包的。在朋友圈被朋友们的“微信红包晒图”霸屏后,看到其中对他人的评价,勾起了小张与同事、朋友的一些回忆,他决定也来玩一玩这个游戏。
“给我发个微信红包,我会附带红包截图发到朋友圈,并说明我对你的看法或感觉。”这是游戏规则。开始玩游戏时,小张把写有游戏规则的图片转发到了朋友圈,并配文:“微信没加的赶紧加我!快来看看我对你的印象和评价。”
消息在朋友圈公开发布之后,很快有人响应。第一个发送红包给小张的人,是他在旅行途中的火车上遇到的一位朋友。收到“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1.68元红包后,小张截图并在朋友圈写出了这位朋友的印象,大意是评价对方经历丰富而有文艺气息。
继第一个同学回应之后,大学同学、高中同学、旅行途中认识的朋友、同事、兄弟、师姐、家人等不同关系的人,相继给他发出了微信红包。而他也依照游戏规则,在朋友圈分别发出对每个人的印象。
“这只是个游戏,收到红包的人,要努力回忆与他人相识的点滴,写出一些共同经历的事情,从而作出评价。”小张说,要红包并不是为了收到多少钱。玩这个游戏的初衷,是为了增进和联络朋友的感情。
考验人脉
好友参与度6%
小张的朋友圈里有500多人,在他发出这条消息后,粗略估算了一下,参与的人有30多个,约占朋友圈总人数的6%。而在这6%的人中,有一部分人也在玩这个游戏。小张与他们互相发红包、写对彼此的评价,彼此都不吃亏。
从金额来看,小张收到的红包金额从0.01元到8.88元不等,大多数红包金额在1—2元之间。对于发0.01元红包的同学,小张依然认真称赞了对方,不过,结尾还不忘调侃一句“就是太抠了”。
小张说,其实很多朋友转发这样的信息,其初衷都是为了好玩。看到别人给自己发这样的信息,就顺手转发了出去。当然,也会带着一丝侥幸能够得到红包的心理。
查看微信零钱包里的余额,小张从30多个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那里总共收到了100多元,其中一部分金额,又再次以游戏的形式返回给了对方。
与小张一样,王琪(化名)很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内讨要红包,同样其他微信好友向她索要红包时,她会很高兴地发给对方。“礼尚往来,其实就和抢红包一样,无聊的时候玩一玩。”王琪说。
讨要红包 花样众多
实际上,讨要微信红包的花样,几乎贯穿了每个节假日,从端午节、中秋节到国庆节,总有人在朋友圈以各种名义索要红包,就连平日里,也有人以微信红包测试人际关系。
记者将朋友圈出现的讨红包的方式梳理了一下,大致包含以下几类。
节日型
通常以“某某节到了,红包关系(你看着给吧)”的句式作为开头,以红包金额多少划分关系亲疏,讨要金额通常在100元以内,以具有寓意的数 字为主。如亲近的知己索要88.8元,女朋友索要13.14元,长辈索要10元,网友索要1元。关系价码的最后,通常以“看你想当我的什么人,见证我们感 情的时候到了”的句式作为结尾。
此种方式易被视而不见,并且引起反感情绪,易被转发,不易收到红包。
评价型
“玩个游戏,你给我发个微信红包,我会附带红包截图发到朋友圈,并说明,你是谁,我们什么关系,我对你什么看法或感觉。”
此种方式通常在微信朋友圈公开发布,所有人可见,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带动朋友圈好友,极易被刷屏。
测试型
“给我发1元红包,1小时后还你,看看有多少人信任我,不发也不会影响我对你的评价。”
此种方式,有人照发不误,有人发送比1元更高的金额。测试者通常会兑现承诺返还。
网友观点
“乞讨红包,实在是让人抓狂。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发完红包,心里又有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论坛网友评价。
“自从有了微信红包,过年要红包,正月十五要,二月二要,五一节要,六一要,难道感情都是用钱来衡量吗?红包代表什么,钱可以决定什么人重要、什么人不重要?多少红包代表我们什么关系?”微博网友@番茄白菜说。
“验感情,开玩笑,各种索要红包的行为,分明就是在开乞讨,还强行说证明关系。”梅女士说。
“收到类似信息,如果是好友一般会回复,彼此娱乐一下。如果是不熟的人,就不会理了。”陈先生说。
“想要测试关系的,分明就是不信任朋友。”刘女士认为。(都市时报 记者付静萍)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