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犯
今日,什邡市公安局通报了一起诈骗案,什邡一名90后男子张某因为爱好网上赌博,欠下一屁股债,一人饰演多个角色四处行骗。当地一名包工头向先生,先后被张某这名微信“好友”分饰两角骗走1.45万元。“受害人怎么也没有想到,微信里的‘老总’‘副总’竟然另有身份。”据办案民警介绍,目前已核实诈骗现金2.13万元、物品金额4.2万元,总价值6.33万元。
下套
公司“副总”“老总”轮番上场
今年6月上旬,什邡市公安局南泉派出所接到群众向先生报警,称自己被一微信“好友”张某骗取钱财。
据向先生讲述,自己与成都一家建设公司的“沈总”(嫌疑人张某冒充)是通过微信认识的。多次聊天中,“沈总”称自己是成都一家建设公司的老总,在成兰铁路有个工程,急需大量人工,向先生可以帮忙找些人,也跟着挣点钱,并将公司“副总”张某(嫌疑人张某)的联系电话给了向先生,让其直接与“副总”张某洽谈具体事项。
觉得不太放心,向先生也向人打听过,成都的确有这个公司。老总名字与微信“好友”的名字相同。
在“张副总”与向先生多次接触后,“张副总”以给工人买保险、路费等为由,分3次向向先生索要9500元。付款后,向先生向“张副总”询问工人什么时间去工地,“张副总”却多番推诿,之后手机再也无法打通,失去了联系。“张副总”失联,向先生尚未反应过来。
通过与“沈总”微信聊天,向先生得知“张副总”因“犯事”已经被公安抓了,今后有事只有找“沈总”。通过“沈总”的微信照片,向先生发现“张副总”和所在的公司在当地人员关系广泛,里面有不少“张副总”在社会上参与做公益的照片,活动照片里还有公司的标语。
“沈总”还发给向先生自己与当地“领导”(嫌疑人张某以领导姓名作为微信昵称)的微信聊天记录,并告诉向先生要“走关系、找路子”,因此,向先生对“沈总”身份和公司的真实性没有产生怀疑。又分几次向“沈总”微信转账了5000余元。之后不久,“沈总”也失联,电话也打不通了。
醒悟
见到真老总识破骗局
两次被骗后,向先生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遇到骗子了,但依然抱有一丝侥幸。于是,向先生前往成都,找到了“沈总”所在的成都那家建设公司,并且见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沈先生。
双方见面后,向先生向沈先生说起了先前与“张副总”洽谈找工人,以及后来出资“跑关系”等事情。沈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从来就未和向先生加过微信,也没有安排人去谈工程上的任何事项,更谈不上要向先生要钱“办事”,公司也从来就没有什么“张副总”。
聊天过程中,沈先生还回忆起一件事情。之前,也曾有人称是沈先生的朋友,说在成兰铁路什邡段有个工程,并向沈先生要过资金。但自己做事一贯比较谨慎,亲自到该工地找到工程负责人,在确认没有这件事情后,也就再也没有和该人联系。由于没有造成实际损失,也未向公安机关报案。至此,向先生才确认自己被骗了。
落网
原来是无业男子作的案
向先生报警后,什邡警方立案调查此事。了解情况时,向先生无意之中向公安机关提到了一个细节,也成为抓获嫌疑人的关键。向先生说,在微信好友“沈总”给了“张副总”的电话。双方见面后,向先生觉得这个“张副总”有些面熟,好像就是什邡市南泉镇本地人,以前还曾经接触过。
办案民警抓住这一线索进行排查,并确定了该嫌疑男子为南泉镇居民张某,现年24岁,无业。6月20日,南泉派出所办案民警在获知嫌疑人张某落脚点后,立即前往其在什邡城区暂住的宾馆布控,并将其抓获归案。
警方在调查走访中,对嫌疑人张某的社会关系、收入状况等进行调查。其亲友反映,张某没有工作,也没有经济来源,又爱好网上赌博,在近两年内就榨干了父母10余万元的积蓄,甚至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也没法还。
审讯中,民警进一步追查张某诈骗所得资金及物资去向,张某介绍,自己平时花销较大,网上赌博输了不少钱,能借的钱都借了,没有工作和收入,借的账越来越多。为满足自己的开销,于是利用人们急于发财致富的心理,通过在微信里冒充公司管理人员、政府领导等方式,一人饰演多个角色骗财骗物,骗来的钱财就用于平时消费和网上赌博,最终一步步陷入犯罪的深渊。
交代
“影帝”一人饰演5角连盒饭都骗
张某落网后,警方对其通过微信等方式实施诈骗的事实进行了深入调查。
张某交代:自己为实施诈骗,共有5个微信号,分别为公司“张副总”(本人身份)、公司“沈总”,其他3个根据需要,随时以市领导名义修改微信昵称。今年2至3月期间,张某以成都一家建设公司工作人员名义,称自己在成兰铁路什邡段工程负责,与市区内一餐馆老板取得联系。
在得到信任后,以给工人送餐为由,先后骗取该餐馆盒饭600余份,价值9000余元。同时,张某编造购买汽车资金不足等多种理由,分3次骗取餐馆老板及其亲属现金1800元、3000元和2000元,共计6800元。
此外,他通过在餐馆“购买”盒饭与餐馆旁的超市老板取得了联系,之后以公司做慈善公益活动为名,骗取该超市香烟、牛奶、面包等物品,总价值约3.3万余元。
大量欠账未追回,餐馆和超市老板联系“张副总”支付相关费用和催还借款时,张某大方地以冒名公司名义向两受害方各打了1张欠条,并称上述款项将由公司来支付。之后,当两名受害人再次与“张副总”联系时,张某手机关机,拒不见面。两受害人想到有公司来承担,又担心追问急了今后难收到钱,也就一直没有向警方报案。
今年5月,嫌疑人张某通过微信与德阳的刘女士取得联系,称自己是本地一名领导,正打算和另一位领导合伙开公司做生意,都不方便出面,问刘女士有无意愿出任法人代表。期间,张某一人利用两位领导的头像和名字变换微信号,自己设计编造聊天记录,并将聊天记录发给刘女士。但谨慎的刘女士并不相信张某的谎言,通过多方核实,最终识破了张某的意图。
在此,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在投资、理财、转账等涉及财物转移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要多方核实对方身份和事件的真实性,以防上当受骗。如果发现可疑情况,请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