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能一眼看透杨修的结局 但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

2017年07月04日编辑: haojun
钟繇带着钟毓、钟会两兄弟见魏文帝曹丕,钟毓紧张地全身是汗,钟会却从容的很。曹丕问钟毓:“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钟毓说:“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钟会学着他大哥的口气说:“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哈哈大笑。

在热播剧《军师联盟》中,钟会一出场就不同凡响,当时他的老父亲钟繇正在擦拭碑文,问他是否猜透了蔡邕提在曹娥碑上“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何意,他想了一个时辰,才弄明白了这其实是个字谜,谜底是“绝妙好辞”四个字。钟繇说:“你解这四个字用了一个时辰,魏王用了三十里,而杨修解这个谜,只在瞬息之间……”

故事是这样的:曹操行军至曹娥碑下,发现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便问:“这几个字何意,诸公解否?”

众谋臣将士都无言,只有杨修说:“我知道。”曹操立马制止他说:“你先别说,让我先想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这个时候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写成字是‘绝’;幼妇,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齑臼,受辛之器,写成字是‘辤(辞)’;这说的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称赞杨修的才思比他高出三十里路。

但钟会却认为杨修是很聪明,但太过于卖弄,曹操性格多疑,在他面前如此卖弄才能,锋芒毕露不是好事情,彰显才华的同时无形中贬低了他人,容易树敌,如今大争之天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向杨修这般连字谜都要跟曹操一争高下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不得不说,钟会的见识还是很深远的,起码比杨修强不少,在三国群英传里,智力高达96,仅次于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庞统、周瑜 、徐庶、贾诩、荀彧等人,与姜维、陆逊等人持平,高于邓艾、法正、张昭等人。他的确是个人才,自幼才华横溢,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钟繇带着钟毓、钟会两兄弟见魏文帝曹丕,钟毓紧张地全身是汗,钟会却从容的很。曹丕问钟毓:“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钟毓说:“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钟会学着他大哥的口气说:“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哈哈大笑。

这个小故事真假不论,起码侧面反映了钟会无论从智商,还是情商都高出常人一大截,而这样的天才型少年,他能预料到杨修的结局,是否能预料到自己的呢?

曹氏实权落入司马家族之后,他跟在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的屁股后面混,平定各地叛乱,屡出奇谋,并在魏灭蜀之战中牵制了姜维大量兵力,建立了不世之功,蜀国灭掉以后,再拿掉东吴也就是搂草打兔子的事,莫非此时他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

咱们分析分析,可能有如下原因:

钟会是非常之人,有王佐之才,时人称其为“当代张良”,这已经是最高荣誉了,已至顶点,无法再高。咱们看张良,他在帮刘邦打败项羽之后,便以身体多病为由急流勇退,以防功高震主,最终得以善终。韩信在临终前叹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你看历史就会发现,那些跟开国皇帝打天下的谋臣良将如果不懂得“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道理,早晚都得兔死狗烹。显然,钟会不想深藏功与名,他认为自己这么年轻,一定还大有所为(死时年仅40岁)。

在灭蜀之战中,钟会与蜀国大将姜维大战正酣,哪曾想邓艾抄小路秒了刘禅,抢了头功,钟会很是气愤,于是上书司马昭说邓艾有谋反之心。这下捅了篓子,司马昭远在天边,也不知道是谁谋反,只能一方面写信安抚钟会,一方面派兵来查明实情,钟会认为司马昭开始怀疑自己了,这可真是黄泥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魏国有着这样一个传统,先是曹丕篡汗,当下的势头又是司马家篡魏,这不就是强者为王吗?现在钟会手握重兵,又灭了蜀国,与其回去受审,何不以蜀国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自立为王呢?

所以当姜维投降后,劝钟会自立为王时,他的内心是没有抵抗力的,但可惜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钟会一个不占,当他称有郭太后遗诏讨伐司马昭时,竟没人附和,此人和之失;虽然他成功占领了巴蜀之地,但毕竟这不是他根深蒂固的大本营,人心不在他这儿,当然谈不上地利之便,此地利之失;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算起,中原已混战一二百年,也到了该一统的时候了,此谓天时之失。有此三失,想逆天造反,安能不败?但站在钟会的角度上讲,司马昭已经起了疑心,所谓君疑臣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好歹也算搏了一把吧。

    查看全部分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