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猴子影业实施“72变电影计划”
截止到6月23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举办了八天,大部分论坛与见面会已经接近尾声。
像一位粉墨登场的花旦,在各大影业集团“XX之夜”片单之战火热开启、冯小刚“垃圾观众”论吸引一波舆论眼球、大佬们就好莱坞电影与互联网影业利弊之争、发布会看片会见面会等各种喧嚣热闹纷至沓来之后,上影节胭脂花色下的真实面目静静出现了——各大影业集团片单遭遇滑铁卢,完成度不超过40%;新生电影公司面临行业“生死劫”,默默消失在洗牌周期中;导演行业青黄不接,导演人才产出速度无法满足电影产业工业化进程。
这其中,电影人才的缺乏无疑是行业痛点所在。
面对近两年电影产业进入缓慢增长期的境况,资本寒冬下各大影视公司对于导演人才缺失问题似乎集体陷入了某种焦虑症,为了解决导演人才缺乏的问题开始不约而同执行各种“青年导演扶持计划”——除去政府扶持下的“CFDG中国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也称“青葱计划”)和First青年影展两个大型新生导演扶持项目,华谊兄弟、光线影业、中影集团等传统影视行业中第一梯队公司陆续展开新导演选拔、扶持计划;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爱奇艺影业等新生互联网影业也纷纷入局;
上影节期间万达影业推展“菁英计划”扶持年轻电影人、坏猴子影业实施“72变电影计划”、烹小鲜新媒体联盟发布“鲜影力”计划……
诚然,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众多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并不是此刻才开始,也不会在此刻结束,这无疑是能迅速弥补电影行业导演人才空缺的捷径之一。但是这样扎堆成立的扶持计划却也现象出电影行业当前的焦虑与不安,希望行业进步的渴望下也携带着几分“大跃进”的色彩。
电影产业“青年导演计划”风潮兴起,风浪下是新潮还是泡沫?
2010年政府推出青年导演资助计划,扶持16位青年导演,每人给予50万资助,政府行为影响行业,2011年传统影视公司的“青年导演计划”开始盛行。
华谊率先推行“H计划”,这个计划并不算纯粹的对青年导演的扶持,计划中除了林书宇、乌尔善、冯德伦、彭浩翔等青年导演,也包括冯小刚、徐克等知名导演。彼时华谊总裁王中磊表示,这次计划是为了培养电影产业的新势力,但华谊的“大导演”风格一致贯穿始终。
同年,光线传媒实施“新导演培养计划”,这个计划带有明显的跨界风格,演员演而优则导,导演名单中包括了徐峥、吴秀波、邓超和黄渤等。这其中徐峥的《泰囧》系列成为代表作。
这之后国内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2012年170.7亿总票房到2016年457.12亿票房,电影资本迎来黄金时代。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因电影资历与学院出身等因素拥有绝对的市场占有比例,而电影市场肆意扩张与急速生长的大环境也为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管虎等第六代导演提供了独立生长的空间。
2014年,互联网资本开始介入电影市场,各大互联网影业入局,从2014年到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从296.4亿飞升至440.7亿,IP风潮兴起,大片势头正好,电影产业工业化进程加快,业界纷纷预测2016年电影票房有望如破600亿。然后2016年电影市场增速如踩了急刹车般陡然放缓。这其中电影产业急速生长过程遗留下的问题开始暴露——大IP大制作下,中国电影导演出现断层。
电影市场迅速扩大,受众覆盖面空前广阔,观影人群日趋年轻化、多元化,然而主导市场的电影导演却依旧是旧时光里的那几位。“从全世界来看,中国电影市场的观众是最年轻的,但是导演的平均年龄确是最大的,一帮60后70后来服务主流的80后、90后,这是不成比例的。”阿里影业副总裁杨磊曾说。
这是事实,2016年电影市场中最具票房号召力与市场热度的电影依旧是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冯小刚作品《我不是潘金莲》。“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要去指望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资料馆学者沙丹感慨。
电影导演出现青黄不接、无以为继的情况,这对跨越式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仿佛是种嘲讽。产业中各大影视公司开始发力,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影业纷纷推出内部青年导演培养计划。2015年阿里影业投资10亿联合优酷土豆、北京电影学院、新片场等合作方推行全球青年电影人发掘行动,即“A计划”,并与贾樟柯的“添翼计划”联手,立志孵化新生代青年导演。
2016年腾讯影业加入“青葱计划”,腾讯影业CEO程武表示,这是对影视人才储备进行扩充之举,同时执行“NEXT IDEA”计划扶持青年影视人才,2017年腾讯影业联手爱奇艺、工夫影业推行“比翼新电影计划”培养10位青年导演。此时,爱奇艺影业也推出内部青年导演培养项目“17计划”。
各类计划纷纷立项,但是出产的作品十分少,市场反馈也不如预期,带着一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去年8月,在“添翼计划”的推动下,阿里影业的青年电影“A计划”投资了归属诗人韩东导演和他的《在码头》,但并未引起水花。青年导演在计划扶持下有了喘息的空间,但情况却不容乐观,凭借《心迷宫》获得关注的导演忻钰坤,新作《山野追踪》依旧面临投资发行困难。
而如坏猴子影业推出的“72变电影计划”,宁浩扶持的10位新人导演。
《绣春刀》导演路阳、《心花路放》副导演刘晓世、《中国药神》文牧野、《甜美生活》导演牛涵等,让人看见了青年导演或将在商业市场取得成功,但是也不免让人感慨,转眼间,原本在公众眼中的“青年导演”宁浩也成为带徒弟出师的老师傅了。
而这几个例子还属于“青年导演计划”下比较好的情况,大部分青年导演并没有“出师”的机会。
热资本、泛娱乐、大IP,年轻代影视从业人才的稀缺是谁的锅?
但解决问题除了对症下药,还要追根溯源。国内青年导演人才稀缺,新一代导演难以出头可以通过扶持计划加以缓解,却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上影节《想象未尽——青年导演的进阶之路》电影沙龙上,数据显示,国内青年导演电影作品的排片量和票房不足成熟导演的30%。投资资本和电影市场对青年导演的耐心正在减少,青年导演可以试错的机会并不多。
一方面,电影产业工业化进程加速带来的资本与制作对于青年导演而言是陌生的,常年面临资金困难尴尬境地,有机会把握千万投资的大制作并不一定能完成控场。阿里影业副总裁杨磊就曾表示,很多导演第一次接触大制作反而会无从下手,“用力过猛,过度注重每一个细节,反而弄巧成拙”。
另一方面,青年导演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首部作品带来的关注度并不足以支撑导演在电影市场中探索清楚自己的定位,资本裹挟下青年导演反而容易被资本绑架,失去原本的创作风格与作品决定权。
据了解,2015年到2017年的两年时间里,青年导演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占比已经从20.3%下降至14%。除了青年导演资本把握和市场定位上的弱势,众多“演而优则导”等跨届明星空降做导演,自带IP与热度,无形间挤压了青年导演的生存空间。青年导演难以出位,市场上导演人才匮乏现象则日益突出。
而从客观环境来讲,近几年互联网资本的介入,电影、电视、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概念的界限正在日益模糊,IP、资本、明星卡司成为界定作品量级的主要因素。这种情况下不乏许多电影圈的明星进入电视、网剧领域深耕,可想而知,也不会缺乏电影导演转行拍摄网剧、网大等作品。毕竟相比起大制作的电影产品,网络影视作品对导演的要求相对较低,更适合青年导演试水。
换言之,日益普及的网大、网剧等影视作品不仅降低了导演的门槛,也无形中扩大了市场对于新生导演的需求,同时电影青年导演进行了分流。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业界面临人才缺失问题,是否只是导演人才?国产电影屡屡陷入品质危机,除了导演人才的断层,似乎还有其他问题。近几年口碑滑铁卢的大片不乏大导演参与制作,如张艺谋导演的《长城》、王家卫监制的《摆渡人》,制作班底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存在作品内容。
内容始终是作品核心,在IP改编的风潮下,电影资本热衷于改编IP内容,IP的二次创造立足与前人创作,缺乏原创性与突破性,这无疑导致了电影产业内容创作能力的后退。《父子雄兵》的导演袁卫东就表示,导演人才的缺失是一方面,但是更需要的是好的内容。
或许业界在纷纷进行“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同时更应该反思,电影产业缺失的东西是什么,李安导演曾经对国内青年导演的扶持这么表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长得太快。不是说压抑他们,而是说不要去偃苗助长,我觉得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年轻的导演也是如此。给他一个时间自然发生,给我们自己一个健康环境,晚熟没有什么不好,不要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