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植物群古植物化石
日前,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境内的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是一座以华夏植物群化石景观和典型含煤地层剖面为主,以钧瓷文化产业链为辅,融合了自然、生态和人文,集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它也是国内第一个古植物化石地质遗迹应用于旅游开发的地质公园。
禹州发现大量古植物化石
古植物化石是古生物化石的一部分,是地球历史的鉴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多年来,我国积极致力于古生物化石保护,颁布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河南地处中国大陆东部腹地、中央造山带的中部,是中国南北之间地质、地理、生物和气候的天然分界或过渡带,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带的结合部,是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地层古生物的重要地区之一,其研究成果极为丰硕,是著名的地层古生物资源大省。
河南的中州华夏植物群从发生、发展、繁盛、衰落到结束可分为初期至末期五个时期,划分为八个植物化石组合(带),共约150余属近400种。其中,以河南的化石标本命名的新属种就有200余个。仅禹州地区就包含有12个门类112属306种,其中有25个新属137个新种。以河南或禹州地名命名的有禹州鳞木、河南华夏木、禹县楔叶、神垕栉羊齿等,大风口是其中百余个新属种模式标本的产出地。这些植物化石反映的是距今2.95亿年至2.5亿年的二叠纪东亚地理区系中以蕨类植物中大羽羊齿类为代表的植物各类群,地学上称之为华夏植物群。
这里最典型的地质遗迹资源之一的含煤地层蕴含了大量华夏植物群古植物化石,具有极大的科普旅游价值,是开展远古时期古生物旅游的理想之地。禹州华夏植物群是二叠纪时期地球上的四大植物群之一,该阶段的华夏植物群化石也成了佐证大陆漂移的有力证据。
华夏植物群古植物化石
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应运而生
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教授谢东方认为,各地尚无以古植物为主题的地质公园,该公园填补了我国地质公园的一项空白。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地现有的地质公园多以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硅化木化石以及各种生物群为主,尚无以古植物为主题的地质公园。禹州华夏植物群所在地位于伏牛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嵩箕地块南部,二叠纪地层出露完整,发育最佳,层位连续,保存良好,不仅形成了著名的“北型南相”含煤地层,而且古植物化石含量极其丰富。在此发现的绝大多数古植物化石是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属种,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中大羽羊齿目植物极其丰富,包括了该类群自始现、繁盛至消失全过程的代表分子,是研究二叠纪华夏植物群得天独厚的理想地区。中国地质大学杨关秀教授等将其命名为“禹州华夏植物群”。
为科学地展示禹州华夏植物群古生物化石,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章秉辰经深入研究,规划设计了大风口景区“重返热带雨林,探秘华夏植物群”为主题的地学科普旅游线路。该线路以“寻找二叠纪”“探索二叠纪”“回归二叠纪”为主题板块设计,结合本土的民风民俗,让游客在游览中领略景观的变化。
表皮具有鳞片状花纹的鳞木与分节特征明显的芦木均是禹州华夏植物群中的代表性植物。前者因其树皮具有鳞片状的花纹而得名,是二叠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树木之一;后者树干分节,节与节间分明,节间有纵脊和纵沟,有点类似现在的甘蔗。两者均为高大乔木,生长在热带沼泽里。这两种已经灭绝了的古植物化石将在公园的华夏植物群地学科普广场展示给游客。
告别煤炭经济
禹州是煤炭资源大市,煤炭资源在禹州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煤炭资源终归有采完用尽的一天,城市的转型在所难免。
而与煤炭资源相伴相随的古植物化石和出露完整的含煤地层剖面,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其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不可估量。因此,开发这些地质遗迹资源,成为禹州继煤炭经济后的又一亮点。
不仅如此,禹州与含煤地层和古植物化石相伴而生的还有种类齐全的粘土矿等多种矿产资源,这些不同层位的粘土矿因其成分的差异和微量元素的不同,有的适合做胚胎、有的适合做釉料。这些资源与禹州先民的聪明智慧相碰撞,便诞生了让世人称奇的钧瓷。
禹州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都城。禹的儿子启大飨诸侯于钧台,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由此得名的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盛誉。2008年,钧瓷烧制技术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经被河南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