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激起的口水纷争,暂时还没有结果。
5亿票房能饭否
王中军上门输诚,万达照样给低排片。一家制片公司老被最大的院线杯葛,终究不是个事。而万达可以不在乎经济上那点损失,但天天被媒体冠以“报复”之名也非上策。所以,这次事情闹得越大,和的可能就越大。《潘金莲》的票房越猛,越有利于排片问题的解决。
目前来看,对口水战的关注并没有大规模转化为观影愿望,而是成了跟明星出轨一样的人品臧否事件。观众看热闹的水平越来越高了,只吃糖衣,不中炮弹。
三天2亿,《我不是潘金莲》还能完成5亿的票房保底吗?去年,有人对2014年67部过亿影片首周票房占总票房之比做过统计,将影片按照票房区间划分:
10亿-20亿元总票房,首周票房占比区间为:28%—38% 区间幅度为10%;
5亿-10亿元 总票房,首周票房占比区间为:36%—42% 区间幅度为6%;
1亿-5亿元总票房,首周票房占比区间为:41%—46% 区间幅度为5%;
按这个规律算,10亿票房肯定达不到,4亿票房打不住,如果按首周票房占总票房40%的笼统公式计算,则刚好能完成5亿元票房。
至于5亿上下怎么浮动,看大盘,看口碑,看运气,看对手了。
好电影不焦虑
说回电影。二次看《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表演上的一些细腻处理显影了,但这不能改变她线索人物的定性和探照灯的功用。
她就是来串起28个男人的奇形怪状和生动鲜活的,她就是来照亮当代中国的诘屈聱牙和铁幕罗网的,她是个无法做实也不宜做实的人物。这个任务很光荣,比玛丽苏、霸道总攻、萝莉身御女心的套路都光荣,敏感的捍卫者们就不要从这个角度找茬儿了。
但全片有两场戏是冗余的:张嘉译不必和于和伟开展最后谈话,宣讲微言大义。这事儿不是哲学流的马市长干得出来的;李雪莲揭底告状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孩子,这是试图把荒诞故事做实(徒劳啊),实质效果是让寓言感打了折扣。不管是迫于什么压力,或者出于什么考虑,这两笔不熨贴。
表演上,《我不是潘金莲》有惊喜。张嘉译变成这么个老谋深算、天威难测的样子,我是无法想象的。张译的“假聪明”劲儿真是从每一个微表情和微动作向外散发。大鹏光是发型的变化就很沧桑,他在主角边儿上的帮腔表情也充满了存在感。于和伟手摁桌子听指示长达五分钟,劲儿也难拿。后来他还有搞笑的“头疼控”。还有李宗翰湖北佬的无辜和无赖,赵毅的酒场高手和马屁精风范,都是极好的。
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就是趣味的分水岭:你是对于生你养你的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态还有一丢丢兴趣呢,还是真的彻底向内转只关心自己的吃喝玩乐爽。
别急,没“绑架”您的意思。只是说,它的票房会映照:大众趣味和时代风尚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其实生意之外,真正的好片子不会被辜负,即使赢得不了当下观众的心,时光的河流也会送它去该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