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巧妙融入剧情作品 激励人心年轻人点赞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作品,一众主创曾走访了位于广东番禺的冼星海纪念馆,收集了大量的冼星海生平事迹和史实,同时还融入了如《顶硬上》等诸多地方特色音乐元素。该剧作曲杜鸣表示,这部音乐剧不是冼星海作品音乐会,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用冼星海的作品,而是巧妙地将作品融入剧情之中,让观众在看到人物的情况下,听到他的作品。比如,剧中《救国军歌》是冼星海参加上海学联救亡宣传时,在好友钱韵玲的红围巾上完成的;全国抗战爆发后,和冼星海一起的爱国青年们携手投身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唤醒民众团结抗日,深入学校、农村、厂矿,向群众教唱《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等。
由于该剧人物一改传统的高、大、全形象,冼星海也有属于年轻人的困惑和迷茫,比如对于“我应该创作怎样的音乐?”冼星海也经过了一段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从坚决刚归国后的他不写“靡靡之音”、到武汉三厅时以“音乐为武器”、再到延安时期创作“新时代的劳动号子”,这个过程他和他的朋友们也在不断成长。剧中塑造了一个血气方刚、有血有肉的冼星海,他因写不出好音乐来会拿邻居诗人塞克家的鸡出气,在得知自己即将当爸爸后,又喜不自胜地召来好友干杯豪饮。不少观看了该剧的年轻观众们表示,“剧中巧妙地将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让似乎离我们已经很久远的音乐变得熟悉、亲切而又有新意,不仅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激情和热血,更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斗志。”
全剧共两幕八场,不时有引发年轻观众共鸣的场景出现,不论是刚回上海、还是在武汉三厅,亦或是到了延安之后,主创们都挖掘出了一些生活细节,以体现冼星海不畏艰苦、顽强坚韧的精神品质,不仅如此,如爱吃白切鸡、创作时爱吃白糖等小癖好也一同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整个人物看上去也显得更亲切、更真实,更受观众喜爱。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毕业回国后,看到“大上海”一片灯火酒绿却报国无门的彷徨苦闷,为了体现出这段心理变化,陈晓琳和一众主创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还特意组建了“创意团队”专门收集年轻人的意见,在创意设计上格外注重当下年轻人所接受的表达方式,“我们希望表达那样一个特殊年代里当时的热血青年们的爱恨情仇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