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届金马奖得奖者群像
金马奖圆满落幕,但有些关于电影的问题仍悬而未决。当获得最佳导演的中国片《嘉年华》文晏上台领奖时,讲的第1句话是:「这个奖最大的意义之一是《嘉年华》可以不用抽签就在台湾上映了!」台下一阵欢呼。但不知台下的文化部长郑丽君听来只是为该片开心?或替文化部对中国片有「限制配额」的制度感到尴尬?
台湾限制中国片每年仅能10部在台上映的「陋规」始终未改,多年来,许多影人对文化部建言后,目前稍有改善,若在奥斯卡金像奖及坎城、威尼斯、柏林3大影展获奖之片可免抽签。但要在这4大殿堂得奖的机率,其实数年难得一见,受惠者微乎其微。
另外,文化部也释出若夺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2项的中国片,也可免抽签。但,最佳纪录片、最佳动画片,这些不同电影形式类别中的最高奖项得主,为何不能比照「剧情片」免抽签?难道影像「形式」也有高低端之分吗?
今年由《老兽》涂们称帝,台湾观众认识他的应该寥寥无几,当他击败金城武、庄凯勋和黄渤等人时,关注金马盛事、热爱电影的人们,除了早前在金马影展限量场仅约百余人看过的,其余成千上万的大众们,谁能有共鸣?谁理解他为何而赢?因为根本没看过。
幸亏,《老兽》抽到今年10部配额之一,关心的观众可以补看;若没抽到,关切的影人或观众们即使到了下一届,「涂们」对他们依然只是个「名字」。而且,今年10部配额中,居然还有去年影后得奖作《七月与安生》,这「旧片」足足慢了1年多,明年才能在台湾上映,台湾何时与时代如此脱节。
当然受限法规,服贸未过,增加为15部配额的条文无法实行。但事有变通,近日不少影人热议,文化部能否让只要「提名」金马奖的中国片便能在台上映? 毕竟,金马奖被认为是华语界的奥斯卡,尤其李安接棒下任金马奖主席,显然会更加提升国际能见度。这样高度兼容并蓄的奖项,能纯以艺术论较,让中国佳作不受限入围,为何在同个时空的文化部,竟跟不上金马脚步,依然故步自封?
能入围金马奖,相信在专业评审评选下,必然有其可欣赏之处。中国片影响国片市场从历来数字看来,根本就不需担心。且不论究竟有多少观众会买票去看,单就台湾电影产业而言,在这两岸三地影人早已跨地域合作的趋势下,台湾电影从业人员能观摩对岸的成品、技术;看到台湾影人赴中国发展的结果、看到台湾演员在中国片里的表演?在最没有语言隔阂的大华语市场而言,难道没有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艺术交流意义吗?文化部官员何不趁此时机,认真思考这弔诡的问题该如何化解。
顺带一提,金马奖自2010年增设「最佳新导演奖」后,从未有入围「最佳新导演」的人,同时入围「最佳导演」,虽然金马执委会表示并没有不可同时提名的规定,但今年问鼎最佳剧情片的《大佛普拉斯》的黄信尧,甚至过去也同时提名影片及新导演的《一个勺子》陈建斌、《爸妈不在家》陈哲艺,都是如此。
这在许多影评人眼里感到纳闷,毕竟最佳剧情片与导演奖项可能互相烘托而评断,但这「不成文的惯例」,让曾参与评审的人表示,「他」的最佳剧情片成绩够高,也想投给他最佳导演,但是,他没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