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张丽影本来是新闻工作者,但一次腾冲之行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半个山坡的烈士墓碑让她深受震撼,从此改行做了制片人,拍摄了一部又一部以云南为故事发生地的国军抗战剧。她要把真相呈现于公众视野,把英雄铭刻于国家记忆。某种程度上说,她做到了,但也经历了一路艰辛。还原历史,对话现实,虽经坎坷,初心不改。目前,她的《边城》又在云南卫视播出,而她的新作《生命中的好日子》也即将登陆央视。日前,影视独舌采访了这位有激情、有担当、有表达的制片人。
(1)一切都源于国殇公墓之行
独舌:虽然是一个女制片人,但是拍的作品很硬朗,多数都是和抗战有关,和云南有关,怎么就选择了这条道路了?
张丽影:其实除了《滇西往事》《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边城》,我这几年也拍过其他题材,像《兵变1938》,讲河南安阳兵变的一个事,毛泽东当年对这场兵变评价很高。还有就是央视马上要播出的另外一部戏叫《生命中的好日子》,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直拍到今天,也是很有厚度的,现在很多人都说它是50后的“致青春”,虽然还没播但是已经开过研讨会,《光明日报》做过一个版的评论,包括总局的领导评价都非常高。
之所以对云南有情结,是因为之前在央视时的一趟腾冲之行。2000年,我还是记者的时候,去腾冲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结束的时候,当地的县委书记一定要拉着我去参观烈士陵园,现在叫“国殇公墓”。一开始我还边走边说,特别不在意,当我往里边走到了公墓下面之后,我自己的感觉就不对了。那个墓碑依山而建,按年龄、军衔、有名有姓,就像军人一样立着,一个挨一个排得整整齐齐,一直到山顶,最上面是蒋介石的一个题词“永垂不朽”。这里面大部分都是从日本人手里解放腾冲时牺牲的国军将士,有墓的接近9000人,再加上中国远征军的墓碑,大概有15000多人。腾冲人提抗战打鬼子,都有一种情结,大街上喝茶谈的都是远征军的事,它是受灾难最重的一个城市,包括“文化大革命”中国殇墓园也没受到毁害。我当时往那一站就感觉有人在我后面踹了一脚,一下子心就揪紧了,忘不掉了。
独舌:您在这个陵园里被震撼以后就萌发了创作的念头?
张丽影:没有,当时的想法是一定要把这段历史宣传出去,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当时我们去腾冲本来是报道旅游节,除此之外此我也报了当地人对这场战役的纪念活动。当时也拍了专题,但是只播了新闻。到第二年他们又搞这个活动,我做了一个“走进幕后”的专题片,20分钟一集,我做了100分钟,然后我让它情景再现,当年的腾冲老百姓怎么支持戴安澜去打日本鬼子。做100分钟的节目要拍很多素材,在采访过程中就挖掘了很多东西。腾冲是一个对外融入特别多的边境小镇,对内它的儒家文化、传统文化又保护得特别好,那个地方的人很真诚,依然保持着淳朴民风。
独舌:先被历史征服,又被地方文化征服,然后就开始拍电视剧了,跟这个有关的第一部戏是哪一个?
张丽影:第一部是《滇西往事》,讲的是腾冲的一个抗日县长的故事,有原型,重大事件走向都没有变动。然后是《滇西1944》,写的是滇缅大反攻的战事,讲到了著名的松山战役,打松山的军事目的是为了解放龙陵、解放腾冲,最后和国外的远征军合围会师,这样把日军全部歼灭,但是没想到原来计划45天的作战计划干了小半年。当时胡锦涛有一个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讲话,其中讲到了“中国军队”,那就包括国共两党的军队。所以我们在《滇西1944》,包括后来的《中国远征军》都是讲“中国军队”。
独舌:表现正面战场抗战的话,必须得以国军为主角了对不对?
张丽影:必须的。但是我里面有一条“红线”——游击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不这样安排这个戏没办法通过。2010年在央视八套播出的,当时买价最高,效果非常好,而且占据央八18个月的收视第一。
独舌:拍《滇西1944》是要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给大家看,还是仅仅为了还原历史?
张丽影:首先肯定是想要很多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在松山这个地方打过这样一个战役。其次中国军人真的是死一批上一批,我们基本是用50个人的命,甚至70、80个人换一个日本人,我想知道这种勇气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主体故事是我们的一个编剧郭亚平,他看过很多关于松山战役的书,在这些书里他就看到了11军里的一个营长,有这样一个影子,通过这个影子我们加工成了王学兵的角色。还有的细节是我们在腾冲国殇公墓的陵园的小册子里获取的,同时我们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也获取了很多的资料,这些都写到了故事里。当年的战役成排成排的人死,打不过去。最后只能抽出几个人组成敢死队,去敌人那里做侦察。还有一条线就是孙宁演的国民党的谍报人员在芒市的日军谍报中心,有点“色戒”的感觉——日军爱上她,他也爱上日军,但是两个人都是在试探。日本人当时在芒市有驻军,也有很多的弹药库,最重要的是芒市的谍报中心历史上是存在的,而且它不仅仅管腾冲、龙陵,它还管缅甸,包括太平洋的日军。孙宁演的人物从日军那里要拿一个整个工事的图纸给国军,对于松山战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两条线就会合了。
独舌:还有一条“红线”?
张丽影:对,红线的内容比较少。那个时候国共两党是有合作的,打松山的时候确实有游击队在协助。
(2)就是对孙立人、戴安澜充满崇敬
独舌:后来《中国远征军》干脆就在卫视播了?
张丽影:《中国远征军》刚开始宣传一直都在央一黄金档播出,突然上头有人打来电话。我为啥对2月22号记得那么清楚,因为2月28日政协就报到了。那几年还有很多人列席两会,有些被孙立人打伤的、身上还有子弹的老将军,都在轮椅上坐着参加两会。那么我们2月22日播,很快就到两会期间,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就撤档了。
独舌:除了收视率,《滇西1944》播出之后你还收到其他什么反馈?
张丽影:《滇西1944》在重播率上没有赶上《中国远征军》,但是在云南,它的反响比《中国远征军》还要好,其实我们知道它的品质不如《中国远征军》,但是在全国卫视的重播率非常高。
独舌:你为什么觉得《滇西1944》不如《中国远征军》?
张丽影:我做的戏都有很多遗憾,如果有上市公司支持我,投入更大,会在制作上更进一步。另外,这个戏挖得不是很深,和我想要的东西有落差,拍国民党的抗战在那个年代放不开,导演浑身不自在。
独舌:到了《中国远征军》还是你组的局?
张丽影:对,我就有点刹不住,觉得《滇西1944》不过瘾。第一是还是红线还是不太实在,第二就是在做《滇西1944》之前的时候就把整个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国民党抗战的历史,基本上也是读了几遍,真的对孙立人、戴安澜这样的历史人物很是敬佩。下面我正在筹划一个《中国远征军》的电影剧本,还是要讲这段历史。
独舌:《滇西1944》和《中国远征军》的资金是怎么筹集的,是国家投资吗?
张丽影:我拍的抗战剧,一直到《中国远征军》,都是中央台下属单位和云南台合作的,五五开。
独舌:当时是因为表现国军抗战已经蔚然成风,所以才有这么多资本抢着投资?
张丽影:其实是从《中国远征军》播出之后,做国军抗战的戏才蔚然成风,《中国远征军》之前只有一个《我的团长我的团》。现在像《战长沙》《长沙保卫战》都在播,但是很多戏还是播不了,像什么《国家记忆》《腾冲腾冲》这种电视剧还没有放开,因为它把蒋介石过于美化,所以这就是一个把握底线的问题。
独舌:有了资金以后,是怎么找到董亚春来导演《中国远征军》?
张丽影:董亚春是八一厂的,在《中国远征军》之前他几乎没有拍过一个完整的电视剧,但是我看过他拍的电影——《冲出亚马逊》--他是摄影。然后他又在《解放》里边拍了国民党的部分。所以我是看了他所有的摄影作品,还有《解放》里的国民党部分,我就觉得他一定会厚积薄发。董亚春比较沉稳,不爱说话,但是你一谈到这个题材,谈到这个剧,他就特别激动,所以我就觉得一定要用他。
独舌:说说剧本是怎么通过的吧。
张丽影:第一稿剧本当时直接给毙了,因为没有“红线”。然后我们没办法回去之后开会,包括军史专家参与策划,我们认真研究,觉得可以加一条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的线,那个年代也确实有这个机构,周恩来是主任嘛。我们又把后方的戏夯实,因为中国远征军是个“品字形”的结构——出国一部分,重庆一部分,云南老家一部分。最后就轻松通过了。
独舌:这个剧的班底是怎么组建的?
张丽影:战争戏特耗钱,我们找了“中国第一烟火师”,他后来在我这出名了去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做烟火师,摄影用的是董亚春的老搭档,而且董亚春本来就是做摄影的,有镜头语言的强项,所以你看有很多东西它都像电影。演员就是黄志忠、柯蓝、张丰毅。尤其是演戴安澜的徐永革得到亲属的特别认同,戴安澜的儿子拉着我的手,握了一遍又一遍,一直说“我们全家人都觉得这个戴安澜演得太像了”。
独舌:拍摄的过程顺不顺利?
张丽影:拍摄很顺利,每个演员都很尽力,但是拍摄的环境比较苦,尤其是野人山,蚊虫特别厉害,咬一口不打点滴一个月大包都下不去,他们都是蚊子像直升飞机,不知道是虫子还是蚊子。另外就是边远地方有瘴气,就是人到了里面感到地有点软。
独舌:主要是遇到自然环境的挑战,人心还是很齐的。
张丽影:人心非常齐。这个剧本很好,像陈道明等很多大咖都读了,姜文也考虑过要演孙立人。
独舌:这个戏播出是在哪几个平台?
张丽影:这个戏首播是在江苏卫视和云南卫视,两家首播。二轮就是四个星,三轮四轮五轮六轮,一共19个卫视来播这个戏。
独舌:看的时候,我感觉“红线”部分还是有点多,再少一点会更好。
张丽影:在央视播出的时候,我自己减掉了两集,“红线”剪掉了大概30多分钟,如果是李雪健演,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感觉啦。腾冲的戏剪掉一集多。台里没让我剪,我非得要剪,人家说你这两集也不少钱呢,我就是为了看到那个地方不难受,让主题更集中。
独舌:这个戏肯定是赚钱了,那投资大概是多少?
张丽影:这个戏效益是特别好的,投资是4500万,但是云南宣传部给予我们很多支持,如果把这些算上来有5200万左右。比如演员的吃住行全包,包括搭景的50亩地全都借给你用,分文不收。最后我们所有的后期、颜色是在韩国调的,韩国一个团队来做,要的就是《太平洋战争》的颜色,因为都是亚热带气候,穿的都是美式军装。
(3)现实让人看不懂,但我不放弃
独舌:那现在云南卫视波的《边城》这部戏,在你的版图上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张丽影:我去腾冲有50次,我特别喜欢那个城市。有一次我去腾冲一个照相馆,他的老馆长已经80多岁了,他就拿着一张照片,上面有块石头,是日本人拍的照片他留下来的,我第一次从他的嘴里听到“钨砂石”。这个照相馆的馆长用腾冲话给我讲了半天,我也听不大懂,他的意思就是大炮里边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做的涂层,大炮炮膛就软下来,被熔化掉了。现在我们通过军科院的人知道钨砂是什么东西,当时知道不太多只是好奇。还有一个材料就是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蒋介石有个命令,在广州钨砂出口停止,全国不允许出口钨砂,当时国民党的一些高官就私下把钨砂运到腾冲,卖给日本商人,其实日本商人背后都是军人,他们要把钨砂买回去做他们的枪支,包括飞机。
独舌:《边城》这部剧就是围绕钨砂这个战略物资的争夺来展开?
张丽影:对。把这些东西卖给他,商人挣钱了,但是带来的是多少中国人的生命被消灭。我是觉得贸易一定是要有底线的。
独舌:谭凯演的是一个地下党,他领导正义的力量保护钨砂,这回你又从正面战场走向了侧面抗战?
张丽影:因为在日军统占的时候肯定是侧面斗争,他们说谭凯怎么演得那么紧,你想周边都是敌人他怎么放开。
独舌:你是要拿这个剧和现实有所对话,是对现实中贱卖稀土的人一种批判?
张丽影:对,不仅仅是钨砂、稀土,还有很多战略物资,包括情报都有。有的人把中国人的脸扔到地上了。
独舌:从经济效益上讲,有时候很好,有时候也很困难,这么多年支撑你下来就是为了还原那段历史、让英雄放在该有的位置,再加上和现实对话?
张丽影:对。说实在话,除了《边城》在经营上遇到点困难,前面那些都没有,之前的戏都是赚钱的,《中国远征军》是个高峰。
独舌:挺不错,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还能赚钱,这不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吗?
张丽影:但是我现在比较困惑。我觉得电视剧除了一定的艺术标准之外,它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不是我年龄大了现在找不到北了?什么“手撕鬼子”“裤裆藏雷”,雷得一塌糊涂。国家要核心价值观,要正能量,为什么不去确立什么叫“核心价值观”,什么是“正能量”。有些十五六岁的女孩,都不找叔叔了,找爷爷,只要你给我多大的房子,你给我多大的车,都可以。叔叔有的还在奋斗啊,爷爷已经成了。这个拜金主义它不是影响一代人,遗毒深远,我们的后代怎么办呀?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这样子的,美国70年代影视搞得乱七八糟,但后来人家治理了,《拯救大兵瑞恩》宣传英雄,教育大家要爱国,给大家一个特别好的价值取向。连日本人都知道做《半泽直树》,人家都在宣扬做金融的不是要杀鸡取卵,为了是放长线钓大鱼。我自己也有外孙,我女婿有次对外孙说,“姥姥现在上班,上班是为了给你挣‘毛爷爷’”,我就说“宝贝,你爸爸说的不对,姥姥上班是为了将来培养你上学”。
【采访:李星文 整理:杨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