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漆黑的影厅里,你会进入一个男孩的心理黑洞,直通至亲的死亡。地震、深渊的梦魇、被死亡逐步腐蚀的母亲的身体,还有用深奥的哲理刺穿心灵的“树精”,面对这一切,你的本能就是逃避,但是,既然电影票已经买了,你只能鼓起勇气,在影院的座椅上,体验生活的酷刑。
本来以为电影是带有童话色彩的“治愈系”,讲述一个男孩怎样面对妈妈被病魔折磨的故事,看电影后才发现,影片的风格和体量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够深刻理解的暗黑文艺片。影片中的“树精”根本就不是《银河护卫队》里扭着屁股跳舞的“格鲁特”,而是精神世界的严肃导师,容不得半点的自欺欺人,他的枝条永远在鞭挞你的思想,直到你承认自己到底在想什么,直到你接受人生的残忍。
男孩只是一个“线索”,一个视角而已,如果你被“男孩”和“怪物”的字眼欺骗,以为好莱坞依然会用欢天喜地的方式来讲述勇气与恩宠;以为电影会把怪物变成“史瑞克”温情地庇护你;以为亲人的“死亡”会被浪漫地诠释为天上的星星或者耳边的风,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怪物来敲门》会让你无可逃遁,你进入电影后会发现人间的光线突然变暗了,是那种黑暗中的深黯,你的瞳孔会因为恐惧而放大,而恐惧的来源不是怪物,而是众生的脆弱内心--不愿失去,更不愿面对“失去”这个真相。
记得《春娇救志明》开场中“怪兽趷趷刚”的故事让很多观众以为自己进错了影厅,那是导演彭浩翔在玩味成年人的童心,讲一个大男孩在感情中的缓慢成长;而《当怪物来敲门》却完全相反,可谓是一瞬催人老,不再骄纵你有任何的“成长拖延症”,影片要告诉你的是:怪物已经在敲门了,它不善不恶、不偏不倚,即将带给你愤怒和摧残,也让你品尝到教训与教诲,它与死神并肩而立,但是又超越死亡给人以陪伴;它既是宿命,也是你的情绪;既是外在,也是内心:既是敌人,也是朋友。
“树精”会给你讲三个寓言故事,第一个故事告诉你,人们喜欢听谎言而不是真相;第二个故事告诉你,比失去希望更可怕的,是失去信仰;第三个故事则告诉你,胡乱发泄情绪可能会让事情更糟糕。
于是,这个不大不小的男孩一边承受着母亲无法治愈的绝望,一边在校园中面对不友好的同学,一边被“树精“的故事纠缠着去体悟人生,一边还要亲口讲出第四个故事--他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
终于,在“树精”比FBI要高明百倍的威逼利诱下,男孩几近崩溃,说出了心里话:他希望这一切都早点结束,他的内心甚至希望母亲走。 然后,掌握了重要情报的FBI终于变得温和了,小男孩开始在没有母亲存在的世界里继续活着。
当他翻看母亲生前的画册时,发现母亲也曾经画过一个树精,也就是说,母亲曾经与一个怪物共处过,小男孩所经受的悲喜,母亲也曾经经历过,小男孩于是知道了自己不是独自承受人生之痛的人,这也许算是冥冥之中,众生彼此的联系与慰藉吧。
而影片唯一没有补刀的事情是,人生不只有四个故事,还会有很多的故事,很多悲伤而艰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