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卖座新片《何以笙箫默》引来轰然大波,尽管上映四天轻松突破两亿,但其带来争议不亚于去年《小时代3》《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等原著改编的电影。毫无疑问,这次胜利,对于乐视影业与两位新人导演而言绝对是一针强心剂。但在“有识之士”看来,这可能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们更希望王小帅导演“良心大作”《闯入者》才是有内涵与揭露的力作,而在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热映后,电影版则像“吃老本炒冷饭”,兜售狗血的青春回忆,如果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对中国电影绝非好事。此言貌似有理,但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小时代》《何以笙箫默》其实是市场必经的产物,该片票房成功首先源于特定粉丝群体,其次是二三线城市的迅猛发展,还有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下面,我就具体来谈谈几大缘由!
缘由一:女性书迷成为消费主体 从原著到电视剧再到电影,无论是《暮色之城》《五十度灰》还是《左耳》《何以笙萧默》故事的受众一直都有着特定、细分的人群,就是青春期的女生和新扎白领。例如《何以笙萧默》给她们一个梦幻的空间,望着何以琛与赵笙默分分合合、坎坎坷坷的虐恋故事,除去享受爱情带来的巨大浪漫,还在故事里许诺给自己一个未来的痴情“归属”。这些书迷粉丝观众的闺蜜、朋友圈,同绝大多数话语权成功人士的朋友圈截然不同,都是沉迷在原著小说的浪漫世界里,幻想有一个“何以琛”能够一辈子对自己痴心,幻想能有一个霸道总裁爱上我,因此都会欣然去影院看《何以笙箫默》,进而造成一票难求的局面。
缘由二:二三线城市观众贡献大 在《何以笙箫默》贡献票房的城市里,二三线城市的观众明显居多。那些城市的主流人群,同大城市的观影人群有显著不同,大部分是有消费能力的富裕阶层,或是渴望看大银幕的学生。毕竟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娱乐生活并不丰富,连IMAX这样巨幕厅都闻所未闻,他们去影院看新片则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甚至可以带着全家出动的活动。早在八九十年代兴建的老影城在二三线城市八九成都改成家具店洗浴城,剩下的国营老影院也很少能同步观赏新片。那些刚刚富裕起来的阶层多年不进影院,对电影的优良缺乏判断和审美,主要是图一乐儿,图一个热闹。他们看到真正好片,绝对会口碑相传,但是碰到被题材明星吸引,但观赏效果并不理想的,也并不一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此《何以》的营销团队乐视影业,瞧准了这一团体巨大,对二三线城镇,进行了地毯式的营销轰炸。
缘由三: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 粉丝蜂拥进影院、二三线城市观众大热的现状并非中国独有,也是全球其他地区电影业发展必经阶段。好莱坞影坛蓬勃发展,来自于城市郊区电影院的兴起和汽车的普及;香港电影人在新马地区奠定香港电影王国的基础,也是在乡镇郊区兴建普及影院;战后的日本与欧洲,很多卖座片都是“旧瓶装新酒”或“原著改编”。众多新片就是为赚取票房利益,多以噱头与题材取胜,却通俗易懂、热闹非凡,因此很容易引发观影狂潮。畅销原著、时装爱情、当红偶像明星、华丽视效,再加上铺天盖地的营销手段,横扫二三线城市和粉丝群体应该都不难。相比之下,《闯入者》这种老年题材悬疑片,手法比较缓慢冷峻,又暗指几十年文革悲剧,难以占据主流银幕。
缘由四: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平心而论,《何以笙箫默》是新导演的作品,难免拍摄上有各种稚嫩,也有吃顾漫原著老本之嫌,但何以琛同赵笙默的悲剧根源,缘于父辈贪腐恩怨,也不是没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不能只看到《闯入者》文革荼毒批判,不看到《何以》何以对贪腐侧面揭露。而且黄晓明向陈冲诉说往事时,注定能要走女生们的眼泪。众多女生观众天生多愁善感,每次看到男女主角难以相聚,每次看到电影中缘分未到,每次看到何以琛和赵笙默擦身而过,都不禁落下眼泪。其中黄晓明的愤青式表演,很多观众则看的很开心,可以说是很好的娱乐产品,这是那些为《闯入者》鼓掌喝彩的影评人难以理解的。正如海子与汪国真各有其读者,《五十度灰》和《复仇者联盟》都有各自的观众,《何以笙箫默》和《闯入者》面临的消费群体,也是大不相同。
综上所述,电影观众群体的地域分布及社会阶层差异,造成了《何以笙箫默》轰然大波的恐怖争议,但是刚开始看电影的小镇青年和大都会的小资喜好,差异肯定是极其大,《何以笙箫默》原著书迷、热剧粉对电影版,注定也有自己看法,我认为这都是中国商业市场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