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的人生也是一个独木桥,(我的)独木桥形状比较怪,所以走来走去走回了优酷。”在昨天《晓说》的发布会上,高晓松说,“我今天来还挺感动,听到当年的口号,看到当年的同事,我心里挺感慨,我人生的这根独木桥走得还行,至少中间是连着的。”
高晓松正在为他和优酷的《晓说》造势。这档节目和主要创作人员在撤摊爱奇艺三年后重归优酷,将于4月7日上午在优酷播出。宣布开播的发布会对高晓松和优酷都意义重大。用当天到场的阿里文娱大优酷高级副总裁王平的话来形容,“这一天是个美好的日子”,因为“今天晓松和《晓说》回家了”。
《晓松奇谈》停播后高晓松把摊子收回到优酷上,其中包括阿里内部的履职考虑,“做更紧密的门客”,也可能包括行业与内容互补带来的具体影响,“加入互联网公司之后,脑子里像沸腾一样不停地往前奔跑,有很多新的感受。身份的变化、思考的变化、角度的变化,愿意跟大家来分享。”
影响中产阶级
虽然已经加入互联网公司,但高晓松强调自己还没有习惯PPT为主导的演讲方式,“原本就是随便坐一个地方拿一个扇子就跟大家聊上了,自从加入了互联网公司之后,必须得学习互联网公司的PPT。”
随时随地拿扇子在观众面前侃侃而谈是《晓说》与《晓松奇谈》两档节目中高晓松的标准形象。2012年3月份,优酷推出了一档以高晓松为主持人的节目《晓说》。高晓松就在这档脱口秀节目负责按照每期节目的话题进行点评讲述,形成视频化的“高晓松专栏文章”。
根据之前的媒体报道,其制片人鲁浪回忆这档节目的产出过程,“就是想做一个完全聊天式的节目。
高晓松知识面很广,对历史、文化、音乐、电影等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就想让他来做这样一个节目。”《晓说》的幕后团队脱胎自打造过《壹周立波秀》、《东方夜谭》等电视脱口秀节目的成熟团队。在优酷的坚持下,《晓说》很快从当时的节目市场中脱颖而出,并在播出后收获接近6.3亿的播放量。
《晓说》也令高晓松实现身份的三级跳:从酒驾入狱到重新成为文化名人,并化身平台哄抢的个人IP。在《晓说》于优酷上合约到期后,高晓松与制作团队跳槽至爱奇艺,并将《晓说》更名为《晓松奇谈》继续播出。
事实上,《晓说》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得益于当时的市场格局。根据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1月份,各大网络视频平台网络综艺的生产量超过100部,相较2013年有纯网综艺概念时翻至五倍。与其同时生长的还有用户需求。
根据今日公布的《晓说》数据显示,《晓说》的男性观众比例达到70%,19~35岁最具消费潜力的人群占到65%,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80%。其赞助商也强调《晓说》对中产阶级的影响力,“《晓说》有句广告语是:‘世界之大,大到可以晓说’。
它是晓松老师这样一个有学识懂幽默敢自黑的文化工匠给我们展开的文化之旅的窗口,《晓说》自从2012年首播到现在,影响了我们这几年来中产阶级主流人群的文化生活。”
“互联网公司改变了我”
2016年视频网站与网综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几大主流视频网站经过站队重新洗牌,优酷、爱奇艺与腾讯视频在以自制和版权内容为主的竞争愈加激烈。私有化后的优酷看到了国内视频行业的格局,在内容上高举高打声势浩大。而像高晓松这样成熟的内容生产者也成为平台们哄抢的核心资源。
高晓松并没有解释《晓松奇谈》的停播和重返优酷背后的具体原因,外界只能根据早前高晓松的只言片语进行猜测。
一是网综尺度的逐渐缩紧。
高晓松在早前透过微博表示过对平台和赞助商操控《晓松奇谈》的不满,并在今天的发布会会后采访中再度提及此事,“之前出现极少数的,你来说说这个国家吧,我来说了,说了以后说你不能说这个不能说那个,这个是不可以的,也是我跟所有的平台合作的一个基础。”
二是高晓松身份所带来的后果。
事实上,高晓松选择把摊子支在优酷上也可能出于其身处阿里大文娱中所带来的必要考虑。在2015年,高晓松入职阿里音乐担任董事长,之后在战略调整中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而优酷在大文娱生态中负责扮演重要角色。
根据去年10月31日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掌门人俞永福刊发的内部信,阿里大文娱未来将采用“2+X”的业务矩阵,即“两个用户平台引擎(大优酷事业群、新移动事业群)+垂直纵队”。包括阿里影业、阿里音乐、阿里体育在内的专业纵队将为大优酷事业群和新移动事业群提供支持。作为阿里内部的高主席和内容创作者,用实际行动支持优酷也是高晓松的职责所在。
最直接的证据是《晓松奇谈》的核心团队已经随高晓松“回家”,高晓松也退出了爱奇艺的《奇葩说》第四季的录制。高晓松也在会后的媒体采访中提及,“我要做更紧密的门客,门客分很多种,有陪吃陪喝的,也有献技的门客,也有荆轲这样的门客,你养我,但是最终我为你卖掉这条命,荆轲也是这样的门客,要看公子是啥样的,公子如果是吃喝嫖赌的咱们就帮你一块吟诗。对我来说就是自然的发展,门客跟公子之间的关系也是这种关系,公子如果特别好,最后门客说我愿意为你卖掉这条命,是双方的事情。”
回归优酷后如何协调大文娱板块仍然是高晓松和优酷在考虑的事。虽然他仍然表示出对商业模式的抗拒,表示“出书是底线”;但针对优酷未来可能针对节目开发商业模式的更多可行性,他抱有一定的宽容度,“他们拿这个当做另一个高晓松,不是那个主席的高晓松的产品去做整个规划,我在这个身份上就是一个内容创作。”
在进入互联网公司后,高晓松也开始强调平台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我觉得是应该由不同的平台来选择不同的人,而不是由一个人自己去适应不同的平台,就像一个电影公司当你选导演的时候你不能跟得戛纳奖的说,你给我拍一个得大票房奖吧,不能对一个导演有这样的要求,而是应该跟得奖的导演合作,也跟票房导演合作,是由平台来选择不同的内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