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虽然难懂,但国产艺术电影很容易看透。它们和商业大片一样有惯例和套路,有时甚至不如商业片来的有创意。先来看几个例子。
《长江图》里秦昊饰演的高淳送货路上不断寻找艳遇,结果魔幻的发现所有的艳遇都是同一个女人。
《黑处有什么》里小镇破获了一起强奸杀人案,但常与小混混来往的张雪却开始叛逆、割腕、消失了。
《蓝色骨头》里地下摇滚歌手兼黑客的钟华无意间勾搭上了老板的情人,在纠结中窥探到了父母的秘密——母亲爱上了一个同性恋,还开枪打掉了父亲的一个睾丸。
还有一部文艺得不行的电影叫《后会无期》,讲述三个无所事事的小青年决定送其中一个去学校报到,一路上三个人找小姐、找女网友,还被人坑蒙拐骗,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她们都是你漫漫长路上,只配错过的好姑娘。
仔细一比就能发现,这些国产艺术电影都有一个相通之处:无处不在的性、死亡的沉重打击和无所事事的失意人生。
《八月》用极其怀旧的风格致敬了90年代,比如少女跳皮筋、街头的台球桌、桌上的铁风扇,画面完美再现当年。但故事却依然遵循着艺术电影的套路,最明显的就是小雷做的春梦:一只死去的动物、街头小混混三儿和对门小姐姐的香吻。
好像在说,少年的成长就是通过对死亡的懵懂认知、对小混混的原始崇拜以及对异性的性本能。
而《八月》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这里,它严格遵循着艺术电影的仪式,却没有表达。两次围观杀羊,是小雷对死亡的接触,回到现实中是太姥姥的离世,但这一层不论是和主题还是和小雷的人物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感慨亲人离去罢了。
三儿的进去和出来,给小雷的最直接影响大概就是台球桌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完成了街头权力的更迭。更别说小姐姐,就只是春梦走个过场而已。很快电影就忘记了小姐姐,把故事集中到了父亲身上。
套路成了只是套路。
除了套路之外,电影还将怀旧致敬也变成了割裂的符号。比如配音版的《出租车司机》作为迷影符号,却和父亲的生活之间没有联系,仅是将“自说自话”与“自打空拳”形成了对照,于主题上没有推动作用,对小雷的成长转变更是没有——小雷的偶像可是李小龙。
《八月》最多的是情怀,但除了情怀故事就只剩浮在表层的面包屑,闻起来有味道,吃起来却不过瘾。
致敬或者怀旧,是国内导演近来最喜欢把玩的手段,刻画一个令人感慨和怀念的空间如《路边野餐》和《八月》,或者描画几个少女从叛逆到成长比如《少女哪吒》和《黑处有什么》。
在故事里嵌入死亡、叛逆、性冲动,让故事看起来粗暴又原始,带着一股生猛的劲。结果再仔细一看,却发现只是不说常规故事的故事片而已。
没有人敢像郭敬明一样,用时下的手段去直面当下的青春乱象,敢恶搞粉丝经济、敢揭露金钱崇拜。(呵呵)
电影归根结底还是表达,《八月》的90年代情结太浓,现实感太淡。太姥姥卧病在床终于离世,姥爷义正言辞地说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支持,父亲被裹挟在下岗潮里外出务工,三哥出了事,对门小姐姐换成了阿姨。所以呢?
终于穿上了三中校服的小雷懵懂地感知到了什么吗?在混乱中成长了吗?在性、死亡和小混混的春梦里有什么力量在破土而出吗?电影却不再说了。
小雷怀念父亲,电影致敬父辈,但那段时光就只是一张老照片,照片里的人走过一段岁月,任谁都可以。
金马奖将《八月》同《一 一》和《童年往事》做比较,实在是抬举了。
两部电影都不算艺术片,故事性很强,观感并不生涩。《一 一》故事圆滑有趣,不乏狗血世俗和幽默滑稽,每一个人的烦恼都和一一的不谙世事形成对比,结尾却又让人意味深长。
中国实在是没有艺术电影,有的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商业电影,用另一种套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