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冲,笔名L.Dart,代表之作的《神契》正被米粒影业改编成动画,预计将在今年三季度登录腾讯视频。
作为一名出道超过十年的老牌漫画家,刘冲的经历是许多中国漫画家经历的缩影。但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对日系漫画非常执着的漫画家,他比起很多正统国漫作者,更像一个二次元爱好者。
除了《神契》,刘冲的作品风格多变,题材多样。有主打亲情牌的《HAPPY BIRTHDAY》、后宫向的《桃魂》、甚至惊悚题材《山林》。延用《神契》世界观的《麒麟儿》更是登上了素有日本漫画圣殿之称的小学馆青年杂志《月刊!Spirit》。
如今,《神契》系列已经连载进入了第9个年头,《神契幻奇谭》单行本发行15卷,连载回数101回,单行本曾卖出百万册。《麒麟儿》中日版本单行本各一卷,外传《幻夜浮屠》一卷,该系列新篇章《神契黎殇篇》目前连载到18回。
而刘冲也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2016年,米粒影业收购了《神契》IP版权,开始进行动画等衍生开发。刘冲顺势加入新成立的米玩科技,以动画导演的身份亲自参与这一IP的开发。
在这个漫画IP逐渐被大量改编成动画的“二次元之春”,数娱梦工厂与刘冲聊了聊——一部漫画如何坚持连载十个年头,漫画家如何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又该如何转型?
1、非科班出身的漫画家是如何炼成的
早在2009年,当夏达带着《子不语》登陆集英社,来自中国的美女漫画家话题在日本引发热议时,中国漫画家开始进入趋于饱和的日本漫画业界的视线当中。
同一时期,小学馆编辑推选出“10名最有希望的中国漫画家”名单,刘冲凭借《神契》在《龙漫少年星期天》这本与小学馆有合作关系的杂志上显露的第一人气,入选了这一名单并最终脱颖而出,在小学馆旗下杂志《月刊!Spirit》开始了《麒麟儿》的连载。
“日本在看到夏达的经济价值后,开始考虑扩展海外市场,想为已经趋于饱和的日本漫画引进一些新鲜的血液。当时日本看了20多名认为比较有前途的新人漫画家,最后还是决定引进一个更懂日系漫画的中国作者,因为他们还是担心太个人化,特别有中国风格的漫画不会被日本市场接受,风险太大。”刘冲告诉数娱梦工厂记者。
日系黑白漫画一直是刘冲作品的代表风格,形成这种风格主要是因为,大学学习服装设计的刘冲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绘画培训。“我没有学过美术,不是科班出身,只是从小喜欢漫画然后临摹,逐渐训练自己的漫画技巧,可以说骨子里面就是看日本长大的。”刘冲表示。
在刘冲记忆里,他第一次接触并且产生印象的动画不是《黑猫警长》也不是《葫芦娃》,当年年仅6岁的刘冲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来自日本的动画《太空堡垒》,被作品庞大的世界观与有别于低幼动画的深刻剧情“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从此就变成了日漫的爱好者,并决心走上职业漫画家这条路。
但与大多数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一样,他的漫画从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的曲折又恰恰见证了中国漫画产业的发展历程。
在青少年时期度过了一段不断投稿,不断被毙的日子之后,2005年,正值20岁的刘冲接到了《少年漫画》杂志社打来的电话,编辑告诉他此前留用的《巧读天宫》将被刊载到这本杂志上。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得到了刊登机会,这让立志成为漫画家的刘冲欣喜万分。
这位雀跃的年轻人按捺不住喜悦,决定前往《少年漫画》杂志社看看情况,和他心目中漫画界的前辈与年长的职业编辑近距离接触。
“但出现在我面前的编辑部却是一派狼藉景象——墙上的画报已经掉落,满地堆得都是卖不出去的杂志,房间里留下的全是年轻的编辑,个个眼眶泛红留下做着些收尾工作。
我那时才知道,原来要刊登我出道作的杂志是最后一期了,杂志社要倒闭了。”刘冲回忆道。
这对当时雄心勃勃的刘冲而言打击巨大,面对这样惨淡的现实,最终他能做的只是拿起手边堆着的一本杂志,以自己的出道作刊载在上面为由带走一本留作纪念。
刘冲说:“我可能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当我拿着杂志慢慢走下楼梯,通过回字型楼梯从2楼下到1楼时,就听见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是杂志社的编辑,他就趴在3楼的位置,往下冲着我喊,再拿几本杂志走吧。”
随后的几年里,纸媒的消亡速度之快令漫画行业的人措手不及,经常有一些本来一直发展平稳的漫画杂志在半年内销量急剧下降,让人根本来不及做防范。不过,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设备真正普及起来之前,还是不断有漫画杂志倒闭与新建。
《龙漫少年星期天》从2006年7月发行,一直坚持到了2014年12月停刊,刘冲也凭借《神契》站稳了主力位置。直到《龙漫》停刊后,网络平台的兴起与大版权时代的来临给了刘冲新的机会,让他的作品得以像现在大部分漫画一样,在电子漫画平台上继续连载。
在这个过程中,2012年左右,以《知音漫客》为代表的纸媒开始推行彩色漫画,曾让纸媒出现了短时间的“回光返照”。“当时又有很多人说,黑白漫画是不是要被淘汰了,以后是不是都是彩漫的时代了
。但我还是觉得,我喜欢的日漫主要是黑白的,彩漫也许更适合刚看漫画的小孩子阅读,但当他们深入漫画领域,会开始去看日漫,接受黑白风格,我想那时他们不应该没有一部能读的中国人创作的漫画。”刘冲表示。
2、《神契幻奇谭》的诞生:灵感来自“屠龙宝刀点击就送”
在《神契》连载之初,编辑曾对刘冲说《神契》就画个十年吧,当时的刘冲只把这句话当做玩笑,没想到进入2017年之后,还差一年就要达成这个当年被视作天方夜谭的纪录。
“在连载开始第4年,也就是2012年的时候,我面前也出现了每个漫画家都要做出的选择。是连载结束转而创作新作,还是继续创作进入漫长的长篇连载之路。”刘冲表示,当时他的工作室出现了人员变动,再加上纸媒受到彩漫与网漫冲击,漫画市场一片混乱,想要结束《神契》的心情变得十分强烈。最终,还是编辑对其世界观的肯定和读者的挽留让他产生了同为漫画爱好者的共鸣。
如今《神契》系列已进入连载的第9个年头,构建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数量众多的角色在同一世界观下彼此关联而又互相独立。
而这部作品的诞生却来自于一个巧合。刘冲构思《神契》创意时还是在大学时代,那时的他只能在网吧里和编辑取得联系,商量想法。两人初步的构想是创作超能力题材作品,而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独特的超能力系统,就像《X战警》系列中的“X基因”。
同时,他还需要为这部新作创造一个足以解释超能力来源的载体。正巧当年的网吧在流行“屠龙宝刀,点击就送神器”这一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机缘巧合之下,刘冲便决定建立一个关于神器的系统,并将之命名为神契。
而故事核心的男女主设定更是与刘冲本人息息相关。他表示在创立漫画角色时,有代入感才能更好地投入设计。男女主的姓名基于神契世界观,被简单地定为华与夏。而在最初设定最核心的主角性格时,刘冲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女主角在一开始的时候是摸索不定的状态,这个角色我很难拿捏。可能也是对女性不太了解的原因,在女主角身上附加了很多属性,随后一段时间里,这个角色的形象就很模糊。”刘冲表示。
他把自己喜欢的要素几乎都填到女主角夏绫这一个角色当中,女主早已死亡又经复活变为另一角色的设定,也是他个人感情观的体现。“每一个男人在自己后来的恋爱过程中,似乎都在找自己梦想当中那个女神的影子,一个是幻想中的, 一个是现实存在的。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你不能说她一个人, 对吧?”
而男主角从一开始极端的“两仪”状态到如今的改变,也被刘冲视作自己心态的变化体现。年轻时的他自认性格极端,做事冲动,在设计男主角时便代入了自身特点。而随着年岁渐长,进入社会之后的他多了很多对平和状态的感悟。到如今谈及男主的未来发展,刘冲表示,“这个作品男主角的成长就是从一个非人的半神的状态,到成为一个人的过程,是一个学到很多中间值的过程。 ”
3、从漫画家到动画导演的转型
2015年,刘冲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年。就在2014年末,《龙漫少年星期天》在网漫冲击下宣布停刊,《神契》的版权收归个人,刘冲带着“自家儿子”进入布卡漫画平台继续进行网络连载。就在这一年,刘冲收到了谋求与成熟漫画IP进行合作的米粒影业的邀请。
随着二次元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漫画家得以实现将作品改编成动画的愿望。一些漫画家,像颜开等人选择自己组建漫画CP公司,在保有漫画版权的同时进行动画化等改编。而刘冲选择的却是将《神契》IP全部出售给米粒影业,自己也进入米玩科技,走上一条前路还不甚明晰的动画导演之路。
当被问及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时,刘冲表示,这个决定对他而言确实就是在“卖儿子”。但在通过米粒影业的《龙之谷》动画电影改编,他对这家公司的技术水平有了基本的信任,然后为了保证“亲儿子”的质量,决定加入动画团队,指导全部环节。
刘冲告诉数娱梦工厂记者:“仅就我个人喜好而言,肯定是倾向于继续做一个漫画家安心搞自己的创作, 而不是在导演这条路上去摸索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行很多繁琐的工作。但因为这个作品是自己的亲儿子,也希望他能够真正做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辜负追随我九年的上万粉丝。而且就像超人经常翻拍,永远活在故事里,我希望《神契》漫改动画也这样延续着生命力。”
在开始动画导演的工作后,刘冲原本担忧的缺乏导演经验的问题缺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他发觉原本自己创作时的构思习惯与导演职业需要的基础感觉不谋而合。
最艰难的还是动画行业人才缺失问题。米粒影业虽具备三维动画制作人才,但对坚持日系二维审美的刘冲而言,《神契》这部连载至今以鲜明日系特色着称的作品,在动画改编时最需要的却是具备日系美术审美的人才。
“就拿原画师来说,现在行业里都是具备技术却缺乏创意的人,完成的作品全是那种流水线下来的‘游戏风’,一点日系二次元的感觉都没有。”刘冲表示。为此,米粒还专门去寻找日系美术审美人才,也从一些爱好者出身的非科班原画师中挑选合适人才参与《神契》动画制作。
这个过程中,也有人质疑,是否日系就是好的,古风等具备中国特色的动画是否更能打开国漫市场。不过,刘冲对此坚持道:“日漫《钢之炼金术师》中没有一个日本角色,却依旧位列日本动画经典作品之一。真正的中国风应该是海纳百川,只要好的就该吸收,不应自我设限。我们要做的是把日系在中国实现本土化,最后形成我们自己的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