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陵王》、《喜马拉雅王子》到《神奇》,知名导演胡雪桦又出新作。作为“三王三部曲”收官之作的《上海王》上部,已于2017年2月17日上映。数据显示,《上海王》上座率一直名列前茅,但首映日只有6%的排片,几天后更低至0.2%。截至昨日,累计票房1300多万。胡雪桦导演发微博祈求增加排片,何平导演随后转发并提出“发行与争取排片率是否为导演的工作?中国导演太累了”的疑问,发人深省。
《上海王》从酝酿到成片历时12年。不同于千篇一律发生在上海滩30—40年代黄金十年的模式设定,《上海王》的故事发生于1905—1925年间。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表示,相比于一些将上海故事进行北京演绎的影片,胡雪桦导演在《上海王》中对上海城市气质的把握精准明确,本土化地体现出历史记忆中城市与租界的感官内容,这也是此片“地道”的原因之一。
导演胡雪桦坦言,在设置相关情节前,他已查阅大量史料,力求细节真实。包括服饰搭配、方言特色、史诗性格局的场景设置,都经过系统的研究。
尽管《上海王》主演阵容由胡军、刘佩琦、余男、白灵、秦昊、凤小岳等实力派演员组成,与艺术总监大卫·布鲁斯宾以及摄影指导安德烈·赛库拉等享誉世界的大师构成豪华班底,在澳门电影节斩获五项大奖,但仍未能摆脱排片极低、市场失利的尴尬处境。用心制作的影片由于排片率太低,在市场里没有生存空间,导演胡雪桦有苦难言。
在胡雪桦看来,中国电影市场规则不完善,不管电影好坏,都是大的制作、发行、院线机构瓜分市场。如果不能找到强有力的靠山,就会直接输在起跑线上。
自2003年买下虹影的小说版权,到2015年完成电影,历时12年。胡雪桦说,《上海王》从2008年在台湾金马奖创投得了最佳剧本奖,他又调整了两年。好莱坞的创作班底加国内优秀演员的组合为影片提供了质量保证,在上映前他信心满满。
谈及发行问题,胡雪桦称曾为此很是纠结。大的发行公司院线资源较强,但不愿意拿发行费。小的发行公司愿意带资发行,但落地能力没有保障。为了筹措制作费,胡雪桦已经竭尽全力,再没有力量投入发行费,所以最终选择了愿意拿钱的合作伙伴。
《上海王》原本定档于2月24日,发行方表示在《生化危机》《刺客信条》的冲击下,排片率最多只能达到8%-10%,如果提前一周在2月17日上档,则可以保证排片率在20%。
为此,胡雪桦和团队手忙脚乱,提前开始了路演宣传,但等实际上映后,排片率根本不是他所期待的20%,而仅仅有6%。在票房产出重镇万达院线,排片率仅为3.5%。“一个百分点大概就是100万的票房产出,这样的排片比意味着,市场从来就没有给《上海王》成活的可能性。”
“目前在北京有四家影院上映,三家上影的,一家华谊的。在上海有国际的一家,UME两家,其他是上影的。”面对所排场次集中于早上和晚上,观众看不到影片的情况,胡雪桦已考虑在上海的艺术院线长期放映。
“我是负责制作的,没想到发行背后有这么多文章。《上海王》不是一部文艺片,制作成本6500万,加上预想的发行费2000万,也不是一部小成本的片子。经过这一次,我知道了发行有这么多套路,水这么深。某种程度上说,票房能否打响跟影片质量已经没关系了,全看你背后的资源。”《上海王》的发行危机让胡雪桦体会到了电影市场的残酷。
谈及在美国好莱坞的拍片经历,胡雪桦坦言:“在国外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国外的制作方、发行方和院线全部切开,生怕有垄断行为。我们这边制作、发行、院线一条龙,就可能出现排他现象,幽灵场事件。”
“国外电影对中国电影排片的挤压,也是个问题。春节档一过,《极限特工》《la la land》《生化危机》全上来了,都是好莱坞大片,我们躲无可躲。从竞争公平的角度来讲,不管背后是什么资源,总要给一线生路才对。”采访最后,他再一次呼吁市场多元化,希望院线排片更加公平,让带有独立制片性质、鲜明艺术特色的国产影片多一些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