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衰落 好莱坞真正的敌人是谁

2017年02月09日编辑: baoling
当时我就跟采访对象说,这一幕要是被硅谷风投们撞见了,他们八成得气抽过去——为了一部成不成功都很难说的作品,就招来了这么些用不着的人力、投入了这么些不该花的资金。听了我的话后,剧作家先是笑了笑,然后眼皮一抬对我说:“你哪知道这里面的道道……”

对于全世界而言,好莱坞几乎就是电影的代名词。它统领全球娱乐界近百年,捧出了无数巨星、成就了大批电影巨头,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梦想圣地。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 Netflix 等新媒体的兴起、AI 等技术的发展以及 Facebook 等社媒的介入,好莱坞逐渐陷入了十面埋伏的境地;加上它自身傲慢僵化、积重难返,未来的命运似乎越来越不容乐观。近日,知名媒体名利场发文,对好莱坞的现状与未来做出了自己的评判。

从一滴雨透视整个好莱坞

数月前,我去采访一位电影剧作家。从那天起,好莱坞的未来就在我面前一览无遗了,而且,清晰得可怕。

那是在洛杉矶北部的伯班克城,一个小剧本儿的拍摄现场。当时我正在跟这位剧作家谈论国内影视业的不争气,而眼前的情景居然在跟我们的谈话“遥相呼应”——为了这部分量相对很小的作品,200来号人涌到了片场。除了一小撮人在兜来转去、东一榔头西一棒之外,大部分人都在划着手机磨洋工、嚼着零食闲磕牙。

当时我就跟采访对象说,这一幕要是被硅谷风投们撞见了,他们八成得气抽过去——为了一部成不成功都很难说的作品,就招来了这么些用不着的人力、投入了这么些不该花的资金。听了我的话后,剧作家先是笑了笑,然后眼皮一抬对我说:“你哪知道这里面的道道……”

停顿片刻后,他给我讲了一件他最近的奇葩遭遇。前不久他跟着剧组到别处拍摄,那天正好有场戏是这样:主角要冒雨冲进一间律师事务所,然后再说台词。第一遍过后,导演喊咔,而这位剧作家则像往常一样,把主角请到一边,跟对方谈自己对刚才这场戏的看法。

谈话间他注意到,演员的肩膀上有一滴雨,出于礼貌,他伸手给掸了掸。然而就在这弹指一挥间,一位员工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径直冲到他跟前后,她开口就吼:“这不是你的活儿,是我的!”

剧作家当时就懵了。好在他在好莱坞混迹多年,到底还是明白了这位员工的意思——没错,他刚才插手的就是她的工作——给演员的衣服除雨!这可是一份报酬优厚、受某行业协会保护的工作,并且全剧组几百号人,只有这位员工才有资格担此重任!

坦白说,这类奇葩遭遇在行业内可谓比比皆是。从表面上看,它们无非是荒唐但无害的笑话,但这类笑话的泛滥,终于让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我们曾经认识的好莱坞,已经死了。

好莱坞的衰落,将与传统音乐及纸媒如出一辙

一九九几年的某一天,我生平第一次下载了 MP3,从此我就意识到:传统音乐产业在劫难逃了。

当时我们这帮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如果一张专辑上只有一两首歌合胃口,我们就不愿意花 20 美元买下整张专辑。更何况,我们不愿意等待。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宁肯动手(下载)也不肯动腿(跑音像店)。

但我们的“反叛”并没有惊醒唱片公司。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用唱片定制、送货上门等方式来满足我们对效率和个性化的渴望。难怪美国的传统音乐业从那时起不断缩水,一直到十来年后的今天,它几乎规模减半。

跟这一行当同病相怜的还有纸媒业。十余年前我还在《纽约时报》工作,当时这家创立了 150 余年的大报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但它却被视为“野孩子”——报纸的编辑室堂而皇之地矗立在曼哈顿西四十三大街上,而网站的编辑室却只能另辟一处。

此外,Gizmodo 和 Instapundit等新锐博客已经遍地开花;它们的兴起,为 Business Insider 和BuzzFeed 等重量级新媒体的诞生铺平了道路。然而当时,这类博客却普遍无人理会——从百年大报到新创杂志,几乎没人在意它们的存在。不仅如此,某些在技术上先人一步的博客平台(WordPress 和 Tumblr 等)还横遭嘲笑,被整个纸媒业视为胡闹。

如此麻痹大意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终于也日渐式微了。

首先,因为往往只对刊物上的一两个故事感兴趣,读者越来越不愿意跑报摊去购买整份报刊;其次,读者也越来越不在意所谓独家专供的名记大作——因为好文章早已不再是纸媒专属了。

最终,他们纷纷离开了《纽约时报》、《每日邮报》等喷着油墨香的老字号纸媒,并直接带走了大量的广告收入。

2000 年至 2014 年,全美报刊业的广告营收从 670 亿美元锐减至 199 亿美元;与此同时,图书业也经历了从峰顶跌至谷底的命运。一方面,面对售价仅 9.99 美元(甚至更便宜)的电子书,很多读者都放弃了动辄二十几美元的纸质书;

另一方面,在对个性化要求极高的图书推荐上,算法(algorithm)往往比实体店店员更靠谱。最终,读者们不愿再跑腿买书而宁肯在家动手下单(载),而洞悉并培养了这种心态的亚马逊,终于掏空了传统图书业,使之风光不再。

现在这一厄运已经降临到好莱坞头上——

观众越来越偏爱可定制的内容;好莱坞的人工支出居高不下;影视剧利润又正在缩水……

然而当我采访相关从业者,问他们是否害怕受到波及时,他们大都给了我一个充满蔑视的回答。譬如影视公司的高管们,按理说他们都是头脑一流、反应灵敏的业界精英,可这些精英们大都认定:自己的工作独一无二,因此不可能遭受其他传统媒体曾经遭受的冲击。

“我们与众不同,”一位制片人最近告诉我,“因此我们无可取代。”

想想看,这样的反应不是跟当初那些编辑和唱片制作人的反应如出一辙吗?然而数字足以反驳他们。如今在美国,影院观影人数已经降到了 20 年来的最低点,而票房也只有一百来亿美元——也就相当于亚马逊、Facebook 和苹果市值一天的升降值吧。

梦工厂去年38亿美元就卖给了康卡斯特,派拉蒙最近的估值也就在 100 亿美元上下,跟20 多年前维亚康姆收购它时的出价几乎一样。2007年至2011年,全美五大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派拉蒙环球影业和迪士尼)的总利润下降了40%;

并且,目前来自电影的利润在这些公司或其母公司总利润中的占比还不到 10%。更可怕的是,预计到 2020 年,这一数字会下降到 5% 左右,到时能够幸免的恐怕只有迪士尼。

好莱坞真正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硅谷

从很多方面来看,好莱坞的影视业已经在海外金主们的利诱下进入了恶性循环。因为有时 70% 的票房都来自海外——譬如中国,所以不少制片厂纷纷投其所好,拍起了接对方地气的动作片、惊悚片,或者干脆吃老本,守着旧有 IP 拍新版、拍续集。

但遗憾的是,就连这种模式也难以为继了。去年,好莱坞人们扎堆拍起了新版或续集,但这些作品大都遭遇惨败,以致知名媒体《财富》直称美国电影迎来了“多事之秋”。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版《宾虚》,这部作品耗资近 1 亿美金,首周票房却只有 1100 万美元,可谓一败涂地。

另一方面,包括万达等在内的中国公司目前都在加紧海外收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已将传奇影业、AMC、连锁影院 Carmike Cinemas 等悉数收入囊中。而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研究好莱坞,然后超越好莱坞。

但好莱坞真正的威胁不是中国,而是硅谷。

首先,好莱坞对特许播映权的过分倚重,终于激发了 HBO 以及 Netflix、Amazon 等新兴媒体的创作潜能,并最终逼他们拿出了一部部神剧;

其次,这些新兴媒体天生就拥有好莱坞难以企及的技术优势;

再次,这类媒体无法忍受低效率,而好莱坞却能。

在这一点上,似乎没人比派拉蒙曾经的董事长巴里·迪勒(Barry Diller)更有发言权。记得在去年十月的“名利场新成就峰会”上,他曾对着一众来宾坦言:“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对(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有所期待。

他们根本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胡编乱造。”我记得当时,在场观众中有一半似乎是来自科技界——迪勒的话把他们都逗乐了,而另一半则来自好莱坞——他们都难掩尴尬之色。

对了,那天我还到后台采访了硅谷红杉资本的合伙人、知名风投麦克·莫里茨(Mike Moritz)。他干脆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说:“在我看来,好莱坞就快玩儿完了。”

看,Netflix 和 Facebook 们来了

在来自加州北部的硅谷客面前,好莱坞似乎仍认为自己和对方是对手关系,但实际上,它已经是人家的手下败将,只不过自己还蒙在鼓里罢了。

2013 年 Netflix 投身原创剧目,一出手就技惊四座。那令业界人士震惊的,不是 Netflix 的影视通吃,而是它对技术的全程倚赖。《纸牌屋》惊艳亮相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卡尔(David Carr 已故)不无先见之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整部剧最诡异之处在哪儿?就在于:在还没人喊‘开机’之前,Netflix 的高管们就知道这部剧会火……如果你想玩儿大的,现在就要靠大数据来给你‘通风报信’。”

《纸牌屋》的成功掴了好莱坞一耳光,但没有掴醒它

如果沿着卡尔的话顺藤摸瓜,我们会发现一个更不容忽视的真相——与其说 Netflix 是在跟好莱坞竞争,倒不如说它是在跟自己真正的冤家——Facebook、苹果、谷歌(YouTube 的母公司)等竞争。

不久前,这些科技公司还很安分守己——苹果老老实实地造电脑、谷歌一门心思搞搜索、微软专心致志弄办公软件。此外,大家的关系也是一团和气,以致一家公司的 CEO 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另一家公司的董事会中。

如今可不比当初了。这些巨头们彼此间展开了残酷的竞争,所瞄准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你的注意力。

去年拿下第 54 届艾美奖后,Netflix 现在一年要投入 60 亿美元打造原创内容;紧随其后的是亚马逊;除此之外,苹果、Facebook、推特和 Snapchat 都已在原创内容上小试牛刀。至于微软,它看上去跟这场竞争不沾边儿,但别忘了,它实际上操控着你卧室中最赚钱的玩意儿——Xbox,一个可以带你穿梭于游戏、TV、电影和社媒的平台……

难怪《好莱坞报道者》要撰文称:影视届的高管们吓坏了—— Netflix 们不但要在原创内容上继续砸钱,还要把影视行业所剩无几的创意天才们一网打尽;

难怪在 TCA(电视评论协会)今年 7 月举行的会议上,FX 电视网的总裁约翰·蓝格拉夫(John Landgraf)要说:“如果一家公司有实力在原创内容上占据半壁江山,那么我想,这对所有内容产出者而言,都不是个好消息。”

的确不是好消息。不过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灾难的全部,那你就错了。破坏才刚刚开始。更可怕的是,像卡尔和蓝格拉夫这样的相对清醒者竟寥若晨星,仍在酣睡的却大有人在。

因为至少从表面上看,Netflix 才刚刚掀起了一点小风浪——在视频递送上,它做到了快快快,在内容创造上,它为影视饕餮客们奉献了几道大餐,不过也就仅此而已。所以,它不足为惧;所以,好莱坞几乎一切如故。低效率、高支出、人员臃肿等问题仍然缠绕着整个影视制造业。

这里给大家透个实底儿:在好莱坞,一部普通电视剧的一集通常就要耗资 300 万美元。而在硅谷,这笔钱足以供一家创企维持两年了——如果只算工程师和服务器的话。

然而好莱坞人依然觉得现世安稳。因为在他们背后,站着各式各样的协会,什么制片人协会(P.G.A)、导演协会(D.G.A)、影视及广播电视演员联合工会(SAG-AFTRA),等等等等。不过,这些协会也不可能永远庇护他们。

报界的行业协会不就是个例子吗?或许它们的确曾在减缓失业上发挥过作用,但近十年来,它们却是节节败退,并且最后,它们还选择了集体妥协,默许各大报纸采取“买断合同”的方式进行裁员。

自2000年至今,美国报界的从业人数整整下降了56%,这和行业协会的失能不无关系。再者,对 Netflix 这类创企而言,食古不化的政府监管、以及作风怠惰的各类协会,与其说是绊脚石,倒不如说是它们要颠覆的下一目标。

Uber 和 Lyft 不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么?它们早已将多国立法者和出租车行业协会踩在脚下,在世界多地昂首阔步了。“为了成功不惜顶撞法律”,这是硅谷不成文的风俗,Airbnb、谷歌和 Facebook 等概莫能免。且不论这种精神是对是错,反正其蕴藏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不信我们翻翻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百货业、汽车业和电影业是美国零售业的前三甲。现在你看看,前两名已经被硅谷“祸害”成什么样子了?排在后面的电影业,又能蹦跶多久呢?

首当其冲者,将会是好莱坞之根——电影院。就像我们过去曾放弃整张专辑而选择单曲、放弃纸质书而选择电子书一样,我们最终会放弃电影院,那对我们而言意味着昂贵、不便且选择上受限的电影院。但我们知道,电影会主动走向我们。

如果好莱坞仍然坚持所谓的“扩窗模式”(即电影的播映要依次经过影院→音像→电视→新媒体→海外市场等“窗口”;并且位次靠前的窗口在享受了一定的独占期后,电影才会下放到下一个窗口),人们就要么会选择盗版(2015 年,全美票房最靠前的几部电影总计被非法下载了 5 亿多次),要么会干脆放弃电影,转而选择其他形式的娱乐。

更何况,影院周围还环伺着虎视眈眈的社媒网站,它们早晚会成为电影的新舞台。譬如 Facebook,这绝对是它未来的目标之一。这家拥有全球 1/4 人口作为月活用户的公司,目前在吸粉方面已经黔驴技穷,而如果它想继续挽留华尔街的投资人,最好的办法无非就是证明自己魅力依旧。所以对它而言,抢滩电影市场是必走之路。毕竟,有什么能比一部长达 2 小时的大片儿更黏住数十亿眼球呢?

而 Facebook 的抢滩之旅将始于 VR。想想看,你头戴 Oculus Rift,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相聚于虚拟影院,这是何等的感觉啊。之前我曾向该公司的某位高管打听过,问他为什么还不推出这项业务,结果他说:“早晚的事儿而已。”

阿兰·索金们将要面对的

如今技术改变传统行业的速度实在快得吓人。譬如上文提到的 Uber,它诞生不过 8 年,其市值就已经超过了财富 500 强排行榜上 80% 的公司。纵观整个硅谷我们会发现:一旦它决定攻击某一行业,就会使出吃奶的劲儿直捣黄龙。

好莱坞的行家们大抵会认为:自己的本领就是随身的盾牌,但硅谷的工程师们可不这么看。就拿 AI 来说吧,我们以前普遍都以为,这玩意儿只能对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产生威胁,但事实上,很多需要创意的职业也不能安然躲过它的攻击。譬如,剧本创作。

只要你将史上最好的剧本都收集起来给计算机当教材,它就能很快消化吸收它们,并最终“写”出一部与阿兰·索金(好莱坞着名编剧,《新闻编辑室》、《白宫风云》等热播美剧的作者)之作品水平相近的剧本。

AI 当然不大可能与索金旗鼓相当,但最起码,它能拿出足以与平庸之辈争锋的剧本,甚至,其作品还有可能跻身佳作之列。更何况,AI 可不止会写剧本而已,它可是十项全能。一旦它披挂上阵,就会对诸多电影从业者产生很大冲击。

就拿剪辑来说吧,很多人终日劳顿、精雕细琢也不一定能剪辑出一部令人叫绝的作品,而 AI 呢?它能把大量的优秀剪辑作品一一吃透。这还不算,它还能为一部电影拿出 50 种不同的剪辑方式,然后将其一一推送出去。在这一过程中,AI 可以不眠不休地全程监控,捕捉观众的兴奋点和低落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作品进行实时修改。试问这样的劳模,你能从人类电影从业者中找出一个吗?

这还只是编剧、剪辑等将要面对的未来。

而好莱坞的灵魂人物——演员们,他们的命运就更未可知了。实际上,从 CGI(计算机合成图像)电影的兴起开始,演员们就开始走霉运了。好莱坞对他们的需要逐渐降温,愿意投资他们的金主也大量离开,这种情况下,许多年轻有为的演员纷纷转行,并最终将自己的黄金年华献给了其他职业。

我们可以预见,好莱坞在未来对演员的需求会愈加冷淡,恐怕再过几年,只有梅丽尔·斯特里普这样的常青树才能入它的法眼了——尽管特朗普对这位“终身成就奖”的得主有颇多幼稚的怨愤。

这位被国人称为“梅姨”的常青树,才是好莱坞无可取代的人

我记得电影特效界的老将金·利布雷里(Kim Libreri)曾预言过,说到了 2022 年,电脑动画技术会纯熟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从某些方面看,这一幕已经近在眼前了。如果你看过《侠盗一号》,你会注意到里面的塔金总督和莱娅公主其实都是 CGI 技术合成的形象,其中,塔金总督曾经的扮演者彼得·库欣已于1994年逝世,而莱娅公主的扮演者凯莉·费雪也已经年过半百。

“过去,影星们能够成就一部电影,而现在,他们却可能祸害一部电影”,这是一位好莱坞制片人的叹息。他的观点让我想起了莫里茨在峰会当天说的另一句话:“跟好莱坞的一切一样,那里的影星已行将就木。”

只有观众才是最后的赢家

或许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太过绝对,因为毕竟会有真正伟大的剧作家、伟大的演员等可以胜过 AI 和CGI 等技术,他们的确是不可取代的。但别忘了,他们不是最后的赢家;观众才是——我们不会在约会之夜花 50 美金去影院,并且总有一天,我们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看我们想看。

再者,就算好莱坞还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们也可以断言:像这种业已成熟的产业,它的运营模式几十年来都少有变化,其顶层操控者们又能因这种模式而牢牢地把控巨利,所以它很难掀起自内而外的变革。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想象这样的将来了:有一天我们乘着无人车回到家中,大声使唤着 Alexa、Siri 或任意一款迄今还未出世的 AI 设备:“给我放一部有两个女演员担当主演的喜剧!”然后AI设备答道:“好的,不过你今天得在晚上8点吃晚饭。所以我要不要找一部时长在1小时左右的片子?”“当然要,这主意不错。”然后,你安坐下来,眼看着那部柔软如卷纸的电视缓缓舒展开来,最后围住了整个房间。如果愿意,你还可以邀请远在国外出差的配偶与你共享此刻……

最后,我还得好心提醒好莱坞一句:从理论上说,电影与视频游戏将来会融为一体,而我们,也就是现在的观众,将进入戏中亲自担当演员。

一旦这一切成真,我们就会看到一悲一喜两大结局。悲的是,许多现仍端坐于好莱坞的人会彻底失业;喜的是,我们再也不会无聊了。

    查看全部分页>>
相关文章
张震首部好莱坞电影《沙丘魔堡》 将扮演惠灵顿岳医生 好莱坞电影版《钢弹》编剧确定 有神编剧也不能高兴太早 好莱坞报导者评选十部2018最差电影 《毒液:致命守护者》榜上有名 都市传说《苏联睡眠实验》 改编好莱坞电影 实验密室变成人间炼狱 “奥斯卡”电影博物馆 再现好莱坞电影鲜为人知经典画面 周杰伦戒奶茶 只因要加入这部好莱坞电影 好莱坞版《进击的巨人》引人期待 豪华卡司阵容超强大 好莱坞将拍真人版《进击的巨人》 《小丑回魂》导演穆斯切蒂执导 好莱坞三大著名作家 威廉姆高德曼剧本格式好莱坞仍在用 好莱坞传奇导演阿方索卡隆 私人化电影《罗马》成最好作品 好莱坞七大动画工作室中国业绩排行榜 梦工厂动画战绩辉煌 好莱坞将用人工智能预测电影票房 有效淘汰陈词滥调电影作品 当爸爸后事业运更旺 吴彦祖连3部好莱坞片闯进《古墓》 好莱坞性骚控诉止不住 伊丽莎杜什库自曝12岁遭特技统筹性侵 伊旺麦奎格得奖谢糟糠妻 好莱坞最残忍的男人是他 《大灾难家》再现神烂片 好莱坞A咖争相客串 王大陆新版《英雄本色》拼鲜肉 好莱坞加持变国际陆 好莱坞诞生竟靠中国人 菜英文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