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快速电影《乘风破浪》 作家跨界拍电影值得看吗

2017年01月21日编辑: baoling
《乘风破浪》中,从文字到镜头的转化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镜头语言和他的文字语言,达到了一种节奏适宜的契合度。在《乘风破浪》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久违了的一种年少轻狂。韩寒当年本人所受的争议,比他的电影作品要大很多。在他通过他的小说作品,打破这些争议后,他又以作家身份为原点,让他的身份和生活变得多元化起来。

还记得韩寒的新片《乘风破浪》12月14日刚刚杀青,就号称1月28日大年初一准备上映。这个速度让人不免要质疑这部电影的质量。其实放在电影史里,这样的速度也算不上多快。在电影口碑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很多人会把制作周期和最后的成效,画上一个等号。当然,长时间的创作和高品质的电影作品,是有一定联系的。

当然,其实这是一个偏见,历史上有很多优质的作品,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拍完的,就凭借一瞬间迸发的灵感。像《迷失东京》的拍摄周期也就27天,当年颁奖季上主持人打趣的说,索菲亚 科波拉的父亲拍《教父》时花了同样长的时间,把马龙 白兰度从床上叫醒来。慢工出细活虽然是一个老话,但在电影的工业化生产中,的确也可以快工出好活。

当然,对于他新片的质疑,不仅仅来自于拍摄,也包括他的个人身份。又是一个作家跨界拍电影:且不说不久前《摆渡人》的大争议,又或者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郭敬明,抑或台湾作家藤井树惨淡收场的《六弄咖啡馆》,就算韩寒的前作《后会无期》也是诟病诸多,当年还被称为“Word电影”的开山之作。

《后会无期》比较大的问题就在于,仅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在这个概念落实为影像的过程中,有一些坎坷——也就是从文字次元转型为影像次元的过程中,发生了问题。

所以我们最终看到的韩寒风格,在单独成句的台词上,而并非整体的影像中。但无论如何,你可以明显感觉到,《后会无期》就是属于韩寒的(这一点和《摆渡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更多是王家卫而非张嘉佳的风格),他的个人化标签掩饰不住地向外迸射。

而在《乘风破浪》中,从文字到镜头的转化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镜头语言和他的文字语言,达到了一种节奏适宜的契合度。在《乘风破浪》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久违了的一种年少轻狂。韩寒当年本人所受的争议,比他的电影作品要大很多。在他通过他的小说作品,打破这些争议后,他又以作家身份为原点,让他的身份和生活变得多元化起来。

在职业上来说,成为了一个赛车手;在个人来说,他也结婚生子,放荡不羁的少年,成了一个“国民岳父”。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身份的存在,但在《乘风破浪》中,他所糅合的,主要是他对于这两个身份的思考。

相比《后会无期》的选材来说,《乘风破浪》中的韩寒更为跳脱于自己的初始身份,仿佛有意地规避自己的作家身份。我们可以看到,韩寒到现在所导演的两部作品,都是原创剧本,改编的《三重门》也是好不容易提上了日程。

虽然在台词里,不时地要透露出他的语言风格,但总归来说,还是很想区别于自己的文学作品。故事里五个主要角色的设定很有意思,其实邓超的角色就很像是现在的韩寒,而彭于晏的角色是过去的他,以一个现在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过去。

而赵丽颖的角色,像是一条纽带,牵系着邓超和彭于晏,不过还是有别于影史中常见的三人行设定。高华阳和董子健两人的角色,之于邓超和彭于晏,又像是两种不同的维度,前者是感性,后者居于理性。

也是不同于《后会无期》的出走,《乘风破浪》的故事脉络是回归

整个故事都在亭林镇里发生,熟悉韩寒小说的人,肯定对于亭林镇这个地方不陌生。在他大部分的作品里,亭林镇就像是一个乌托邦,在《乘风破浪》里也不例外。

它带有一种乌托邦的感觉,甚至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也可能因为环境设定的原因,当然也是韩寒小说中一贯有的东西,整个电影的小镇青年质感还是很强,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喜剧点,都带有一种小镇青年的恶趣味。

当我们在谈论作家电影的问题的时候,其实一直是带有一种误解和偏见。电影史中当然也有作家电影,但更多地所指的是法国左岸派,他们是在塞纳河左岸写作的作家,他们拍出来的电影,也被称为作家电影。

但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出现作家电影这个词,所指的还是有强大粉丝基础的流行文学青年作家,出来拍电影了。其实在好莱坞,流行文学作家导演电影,也并不罕见,《侏罗纪公园》的原着作者迈克尔 克莱顿就曾导演过七部电影,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就改编了自己的小说《西部世界》。改编之王斯蒂芬 金也导演过一部《火魔战车》,知者甚少。

这两位作家的导演作品,都比人家改编他的小说差远了。而在韩寒身上,这个状况有一点倒转过来,在《后会无期》之前,就有韩寒作品改编电影《一座城池》,但是评论和口碑都不算太好。《后会无期》之后,也有一部连网络大电影制作级别都算不上的《喜乐长安》。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韩寒才会决定自己要导演《三重门》,毕竟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第一部永远是最重要的那一部。这又要回归到他的作家身份上来说,韩寒作为一个作家的时候,他的作品有非常独特的思考性,荒诞和不羁并存。

这是属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更多地也是他对于时代烙印的一种自我解读。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加之于文学作品,导致较为难以影像化,因为他在字里行间的思维跳跃性很强,总领故事性的并非是逻辑,而是一种更为类似于所谓天赋的掌控力。就像是三毛所说,我写得好是因为我天生就写得好。

《乘风破浪》除了沿袭韩寒的语言风格,也再次展现了他的音乐品位。很早以前看韩寒博客,听到了两首他插在博客里的两首歌,都是张艾嘉的,《风儿轻轻吹》和《因为寂寞》。这两首歌,就算是之于韩寒这样的80后成长空间,都算是比较老的歌曲了。但他就是很善于用这些经典的旋律,配合他想讲述的故事。

说到张艾嘉,其实我个人觉得《乘风破浪》中想要载道的部分,和张艾嘉的《念念》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对于上一代种种做法的迷惑,这也是这个片中,最具普世价值观的一点。当然,对于解决这种迷惑最好的方式,就是感同身受。但问题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办法,也没有机会,去真正的感同身受。

同样也没有避开的一个必有元素,就是迷影情结。片中彭于晏就开了一个录像厅。现在可能连真的小镇,都很难见到录像厅了。有录像厅,当然自动连接的就是港片情怀,尤其是对于香港警匪黑帮片,可谓是一代小镇青年的春梦了。

录像厅,自然带有一种对于往日的缅怀,虽然它被淘汰了,但仍然能代表一种美好年代。彭于晏囤积了大量的录像带和BB机,他只是不愿意承认,这样的美好时光,真的会逝去。

中国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虽然我们用公元纪年也有一百来年了,但是元旦并不是那么被重视的一个新一年的起点,我们还是很喜欢把农历的春节当做新一年的真正开始。所谓新的喜悦里,总是包涵着,旧的逝去。

年复一年,我们庆祝之余,想到的又是时间的消失。不用惊觉都知道,时间才是最大的小偷。《乘风破浪》,其中讲的也是“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的残酷。在人的一生中,实在有很多谜题无法解答,而发生过的事情,最终也无法挽回。

片中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情节,他们几人骑着小摩托要去看电影。迎着风,忍不住要眨眼,但又很想睁大眼睛看着路。这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像少年啦飞驰》,看到了《他的国》的结尾。

原来年少轻狂,不谙世事,也可以令人真的动容。而韩寒,就是很善于挖掘属于年轻人傻气里的闪光点。总之,《乘风破浪》让我们看到了韩寒导演技艺的进步,快工出细活的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奠定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作家电影的新模式。如果说,郭敬明是把自己当做一个精明的产品经理,以互联网思维营销文化产品的话,那么韩寒呢?他其实并无多少改变,依旧是那个微笑着的风中驰骋的少年。

    查看全部分页>>
相关文章
邓超激吻“赛车界余文乐”高华阳 亲到一半打饱嗝立刻弹开 《乘风破浪》李荣浩当大哥 因眼小被闹没开眼 导演韩寒按他头到胯下 《乘风破浪》彭于晏差点被潜规则 《乘风破浪》彭于晏险被潜规则 邓超大尺度曝光 《乘风破浪》邓超遭命令脱裤子认亲 黑色三角裤乍现“雕形” 《乘风破浪》彭于晏装蒜当吃货 赵丽颖学样吃道具 《乘风破浪》3.17台湾上映 彭于晏、邓超成“蒜友” 《乘风破浪》票房飙破十亿 彭于晏精湛演技受肯定 《乘风破浪》口碑票房持续高走 李荣浩惊喜现身深圳谢票 《乘风破浪》飞车特辑 邓超为彭于晏做人工呼吸笑翻众人 《乘风破浪》作曲者彭飞受专访 讲述电影音乐创作幕后故事 《乘风破浪》导演特辑 韩寒温暖贴心获赞表演大师 《乘风破浪》上映获好评 韩寒电影进步受益于三位前辈 韩寒《乘风破浪》获好评 票房稳中有升却被指涉嫌抄袭 王思聪力挺韩寒电影《乘风破浪》 暗讽某些电影只是“无脑喜剧” 《乘风破浪》彭于晏受专访 35岁彭于晏欲挑战成熟角色 韩寒如何宣传《乘风破浪》 韩寒电影心理学宣传法是什么 《乘风破浪》中与邓超上演“母子床戏” 赵丽颖还原喘息、脸潮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