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探索宇宙伊始,便对其的未知之处越来越好奇,穿越太阳系,飞跃银河系,一直以来都是地球人开拓未来生存空间的夙愿,而影像化宇宙的展现正是人类在寻求途中满足自我遐想的方式。
《2001太空漫游》和星际迷航等系列电影的出现既是一个时机,也是一个契机,除了持续给予人类打鸡血外,还顺带开辟了科幻电影的新发展之路,在不断加深和完善商业院线永动性的情况下,类型片的队伍继续扩大,多样化愈来愈明显,市场逐渐主宰电影发展方向。
以星际旅行作为模板的电影在近些年来犹如雨后春笋,且不说“涨势”如何,就剧情故事来说,能用的或是该用的设定早已被编剧界掏空,《星际穿越》的出现正好证明了好莱坞当下电影工业的登峰造极之态,而《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的红极一时,说白了都是剑走偏锋下最为成功的案例。至于其它似星旅非星旅的三流科幻作品,里外统一虚构无实,完全不是一副讲故事的样子,说其是大型互联网游戏都是在抬举它。
不怕量多,就怕不精,《太空旅客》无异于是一部差强人意的《星际穿越》,本有着宏大的宇宙观作为影片的支撑点,奈何仅仅是导演为歌颂爱情而搭建的舞台,不但抛弃了表达漫长时间下的人性模糊和崩溃,更是放弃了表现太空神秘莫测的这一商业吸金点。
不得不说,用爱情跟星际旅行来接轨,可谓是导演本人自掘前途坟墓的做法,若说将爱情表达的再为细腻新颖也好,可非但没有融入一丁点创新设定,还挖出了老一辈好莱坞导演用剩下的烂俗桥段。
当低幼爱情撞上无逻辑化的个人英雄主义,再加以A级特效辅助,剧本似乎已然沦为电影的傀儡,甚至只能依靠视觉来进行推进和发展,对于观众而言,已不是云里雾里,而是身在片名中不知其所述。《太空旅客》的失败,既不在于框架蓝本,也不在于模式类型,归根结底是影片剧情着点的失败,科幻即为科幻便就与天马行空有关,硬生生的用爱情来熏陶和渲染一段星际之旅,怎么看都像是不伦不类的杂交技术传播大会。
对于译制片来说,本土爆冷,外场爆冷实乃少见之事,这不得不提及这其中不可或缺的观众这一环,从最低的角度来看,观众不挑食是建立在中规中矩的商业类型片的基础上,或者是预热效果明显的作品上,如若后者不沾边可以算罢,但二者都不沾边的情况下,无论是何方神明也无法将其拯救。
相较于同是植立于生存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前者仅仅是找了个人去修理飞船,而后者则是榨干脑汁的去专注于表达如何活下去,一前一后,高低立刻分明。总而言之,电影是一门艺术不假,但没有“自我信仰”的艺术终将无法被人接受,虽然无处不在提倡特立独行的创新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可不接地气孤傲的创作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