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日记》第二季母女十年女性视角 实录”华人富太太移民潮“

2016年12月30日编辑: 小龙
从20年前的《北京人在纽约》,到10年前的《别了温哥华》,再到近几年的《北京爱上西雅图》, 海外题材的影片之所以长此以往地受到大家的青睐,是因为国人怀着对海外生活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想借助各种渠道了解不同的社会,了解海外华人的生存现状。《陈静日记2》填补了这部分的空白,关注华人移民这一大众群体的情况,切开华人移民史的一角,露出华人新移民潮的真实样貌。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几乎是所有人对历史这一文化大类的共识。由于人类记载信息的方式直到近代才有突破,古代的事情我们只能靠天天挖土或者遍翻典籍的史学家们拿出一个又一个假设来想象当年发生的事情。

再加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主观解读,历史本身的客观性一直是雾里看花的状态。从手书绘画过渡到胶片再到现在小小手机都能完整拍摄一段视频,历史的记载已经从图文篆刻进化到高度还原声情并茂的视频——纪实片。

然而随着电影行业的高速发展,过多的艺术手段和商业目的正在让纪录片逐渐失真。历史车轮滚滚前行中,领袖 、明星、艺术家、奸佞恶人都被一一记录下来,关于一个个民众群体的纪实片却少之又少。

牺牲家庭幸福的浮躁功利生活如何走向轻松休闲回归家庭的高品质生活才是当下普通人们最关注的问题。《陈静日记》第二季——那段纠结的移民梦,陈静母女花十年时间,从女性视角以高保真的方式实录了全球化进程里新一代华人移民跌宕起伏的故事,可谓不失真的大历史小切片。

“穷得只剩钱”的华人新移民群像

纪录片往往选择比较博大或是细微的题材以吸引观众,大到国际博弈(如《大国崛起》)小到衣食住行(如《舌尖上的中国》),或以“穷山恶水长镜头”记录一些远离现代人生活的地域人文,却很少关注普通大众的生活情况。

从20年前的《北京人在纽约》,到10年前的《别了温哥华》,再到近几年的《北京爱上西雅图》, 海外题材的影片之所以长此以往地受到大家的青睐,是因为国人怀着对海外生活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想借助各种渠道了解不同的社会,了解海外华人的生存现状。《陈静日记2》填补了这部分的空白,关注华人移民这一大众群体的情况,切开华人移民史的一角,露出华人新移民潮的真实样貌。

镜头聚焦于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投资女性移民,她们的共同背景是: 夫妻两地分居,丈夫在国内守着生意, 妻子抛弃“在家有保姆,出门有司机, 办事有秘书”这种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为追求西方国家更好的生态环境,或者为子女留学,或者为拿到绿卡,她们选择离开丈夫,面对婚姻的随时解体,只身带着孩子来到异国他乡独自打拼。

同时,流光溢彩的异域都市中, 四位时尚富有的太太们在异乡面临的情感诱惑也无时不在。面对异国婚恋的抉择,异域事业的打拼,中西文化的碰撞,她们艰难地游走。

从“远观是美好文明的异乡”到进入其中生存发展的巨大认知反差让这些华人精英人士屡屡受挫,其中情感、事业、家庭的真实变化更让人唏嘘。《陈静日记2》“以小见大”地从对个体的实录展示了华人新移民“穷得只剩钱”的尴尬窘境,写实地花下了华人新移民的群像。

真人真事百分百还原,HIFI级的纪实片

喜欢音乐的人以高保真的HIFI音响为最高享受,真实还原华人新移民群像的《陈静日记2》称得上HIFI级的纪实片。片中都是真人真事,已经过往的事,让当事人回到原地重新演绎,剧本只是提纲,没有台词,还原以前的说辞。而正在发生的事就跟踪拍摄,两者相加,创造了纪实片的全新创作方式。

《陈静日记2》中的几位女主角在国内都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女性,单从物质上来说家境也都很好。在拍摄过程中,让她们打破国人传统的“财不露白”想法就已经是个难点,更何况其中还涉及大量的私人情感状况,让主角们一度十分为难,情绪失控严重到想要退出。但也正是这些困难经历的真实记录,包括情绪在内的每个细节的还原,让《陈静日记2》成为了一部HIFI级的纪实片。

美丽母女十年”盘而不琢“的手作

总导演陈静女士长期旅居海外,互联网不发达的十年前以记录第一代海外移民的纪录片《陈静日记1》而被人们熟知,曾被邀请登上《鲁豫有约》。其女儿总制片阿黛尔则是生长于澳洲的90后华裔浙商二代,墨尔本大学传媒、经济双学位,更任职中澳传媒联盟常务董事,中澳制片编剧联盟常务理事。美丽优雅的母女二人,不失智慧与对世事的洞察,不骄不躁地用十年时间”盘而不琢“地记录下了这段珍贵的纪实片。

在这个越来越注重”匠人“精神的时代,艺术化的精雕细琢远不及顺应材料肌理的天然美丽。陈静母女十年间通过座谈会、民间寻访了解大量的真实故事、观众需求,慢慢整理编纂,而后才开始断断续续地总结、拍摄,力求最高真实度全面有深度地还原新一代移民的故事。

而这种“匠人精神”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陈静日记2》在优酷的总播放量已超过40万,这个数字还在成指数级增长,处于纪实题材影像的上游位置。更在微博、知乎等互动型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不管是移民强相关的精英观众还是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观众都对此片内容十分感兴趣。女性观众更关注此片曲折复杂的情感线,不少人直呼感同身受。

曾在《陈静日记1》中出镜的总制片阿黛尔,在好的家境和澳洲的良好教育环境中长大,不仅继承了母亲的美丽,更是努力奋斗的华裔浙商二代。在大多数人处于迷茫彷徨的年纪,她本可以坐享父母给予的优越生活,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但她自己却坚持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闯出一番新天地。

阿黛尔不仅在澳洲最好的象牙塔中苦读拿下了传媒、经济双学位,更以自己的实力跻身中澳传媒联盟常务董事,中澳制片编剧联盟常务理事。90后是一个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美丽的年纪,对于像阿黛尔这样一个年轻的制片来说,抛弃繁复的艺术化、煽情式的手段,将大历史中的一个小切片完完本本地记录下来,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陈静日记2》是一对母女海外旅居的作品,更是一个年轻匠人的手作。

观察世界,我们缺少女性视角

女性有着更为敏锐感性的洞察和坚韧不拔的特质,从古至今在人文领域我们都缺少从女性视角观察世界。女性视角看到的世界更具有母性人文关怀,更关注实际效果和故事性,更擅长以小见大。女性的导演很少,女性的纪实片导演更少,在我国直到20世纪末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但是对于女性来说,纪实片人是一个很艰苦的职业,耐心、底蕴、渠道、经济来源等等都是其必要的基础。

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耐心和直觉,卫特莱的《巴黎1900》片长为74分钟,而使用的资料片却多达七百多部,平均每分钟要用10部影片的资料,每部影片只用六秒钟的长度。尽管当时的影片普遍很短,但是累计起来也是相当可观的。

如此繁杂的资料片是理性思维难以把握的,女性相对于男性的良好直觉,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应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陈静日记2》是从几个有相似背景的女性投资移民澳洲的故事切入了当代华人移民这一大话题,女性视角下细腻真实的记录了情感、家庭、商业、绿卡、安全等等多个方面的移民现状。相对微观的女性视角却给了人们极为宏观的”华人移民潮“概况。

大历史 、小切片

余世维老师的《非常道》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大历史的小切片”的代表,没有什么评论猜测,就是完完本本的摘录成一本书,《陈静日记》系列则纪实片中的“大历史的小切片”。

近代高速发展的中国,我们都往往关注着功利引导的社会焦点,却忽视了很多平常人的生活也是历史。牺牲家庭幸福的浮躁功利生活如何走向轻松休闲回归家庭的高品质生活,这个问题在《陈静日记》中并没有方法论的答案,但是却发人深思。

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

    查看全部分页>>
相关文章
陈静演过哪些三级片 陈静门事件完整照片及大尺度艳照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