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期待越高,越容易失落。这是普遍的心理。正因此,已被称为“国师”的张艺谋每次电影出来以后,总是引起很大的评论狂潮,当然其中有褒有贬,从十几年前张艺谋奔向商业大片的《英雄》开始。倒是近几年随着宁浩徐峥等十几亿票房俱乐部新生代导演的出现,老谋子近两年的《金陵十三钗》、《归来》引起的动静就没那么大了。
自从和土豪个体户 张伟平分道扬镳,签约乐视以后, 张艺谋以回归文艺片的一部《归来》重新获得了口碑,作为文艺片票房也很不错了,毕竟有老谋子的金字招牌。
拍完导演个人想拍的文艺片之后,当然是要交的作业—直奔票房的商业大片。这几年中国票房的井喷,已经吸引了好莱坞的资金,从几年前好莱坞大片到中国取景,到这两年对中国演员的大量使用,即便只是酱油角色,但好莱坞对 中国电影市场的关注可见一斑。这次的《长城》干脆就是直接的中美混血。
记得好几年前就听说过《长城》的计划。当时演员阵容尚未确定,但张国师已是板上钉钉的导演。片子已经上映近一周,其实之前时光网就组织过一次观影,可惜那次报名错过了。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赶上4D观影,效果绝对是更好。
只是几年前在城市规划馆看过短短几分钟的4D,感觉就是在3D基础上,座椅可以动,还有喷气的“风”效果。当时并没有太大感觉,感觉更多的只是噱头。
从上映几天的反馈来看,《长城》的票房是预料之中的所向披靡。专业影迷还是一如既往地贬其内容单薄,缺乏戏剧张力和人性力度。当然也有高晓松为其市场的开拓意义摇旗呐喊。
抛开独爱文艺片的专业影迷和从业者角度,仅仅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这部片子的视觉效果,特技制作确实是比较震撼。尤其是有4D加持。这次观影选在新奥购物中心CGV影院的4D厅,放映前时光网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全球已经有三百余4D影厅,中国有一百来个,占了全球的1/3。这些新兴事物,确实在新兴国家比老牌发达国家推进得快很多。一张白纸好画画,老牌国家很多既有习惯和规则形成后很难迅速打破和重建。
《长城》这样以震撼的试听效果为卖点的电影和4D技术真是天作之合。各种奇技的武器,人兽大战的宏大场面,刺激恐怖的怪兽追逐,看片时除了视觉听觉的强烈效果,还有椅子的不断震动,偶尔闪电般的灯光亮起和喷气带来的风暴,尽量设计接近实感的体验,虽然喷气的风感有点过家家的感觉,但是椅子时不时不同方向和幅度的震动,配合怪兽上蹿下跳和角色的躲避、射箭等动作,还是相得益彰的。
不过被很多影评诟病的故事和人物确实是失之粗陋,虽说对一部以特效和票房为诉求的商业大片没必要深究。不过同样是商业大片,好莱坞制作的虽然也是套路满满的美国主旋律,《后天》、《世界末日》,乃至《变形金刚4》中主流的核心家庭价值观。
虽说也是事后即忘的爆米花故事,但讲故事的节奏及人物性格发展都是循序渐进、张弛有度,基本遵循几分钟一个小高潮,十几分钟一个高潮的原则。香港商业片也是如此,成龙的动作片就是典型。
虽然动作场面很多,但都和故事发展、人物性格相结合,从铺垫到转折,再到高潮。所以虽然是动作片,但看完以后,观众记得的不止是那些眼花缭乱的动作戏,成龙树立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深深进入观众的心里。而咱们的很多商业大片,基本上是以特效场面为核心,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中间基本上没有过度,没有铺垫、转折和推进。这样最后观众记得的只是几个噱头场面,故事和人物都成为场面的工具,基本都被忘记。
老谋子在早期的《英雄》、《十面埋伏》被置疑时,就自我辩护说,“一部电影只要有一个场面被记住就是成功”。但是当然不是这样。以《十面埋伏》为例,该片的编剧是古龙粉丝,所以故事本身是有较强的悬疑色彩:一个圈套设有另一个套的连环套结构。这样必须有铺垫、转折才能张弛有度的推进,一步步解谜。但影片却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场面接一个美轮美奂的场面,用力过猛的结果就是故事和人物都成了炮灰。
这部《长城》还是这个问题,最后沦为打怪游戏,甚至连游戏的过了一关再过一关的循序渐进的推进感也没有。虽说很多人对众星云集捧景甜颇为微词,彭于晏林更新都沦为台词都没有的酱油,但这归根结底还是故事和人物的单薄造成的。君不见,《星战》、《星际迷航》等人物也很多,但配角甚至龙套也都是有角色定位和基本个性的。
国人的仇富心态也让很多人对景甜一出必女一的局面颇为不忿,虽然不至于像袁姗姗一样被“滚出”(毕竟电影的平民影响力尚远不及电视剧)。但充分体现了国人把缺乏资历,一步登天的情况投射到职场不公平的不满。怎么也捧不红的局面并不是景甜颜值或演技差,演技差很红的大有人在,很多小鲜肉不就是吗?不是网红脸,不难看啊。
不过她的团队选项目是大有问题。不是大片就一定红的。剧本、故事单薄的大片,演员都沦为道具,不论主角配角,戏份再多也没有实质区别。如果梁朝伟周迅这样被公认天生灵气的演技标杆一出道就一直演这种只有场面,没有人物的大片,也会被认为演技缺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