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摩《萨利机长》之前,我压根不知道这部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之所以看它,完全是因为对导演伊斯特伍德的喜爱和期望。这位现年86岁高龄的老爷子,曾经出演过莱昂内导演的《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等著名的西部片,算是继约翰·韦恩之后西部片的又一银幕代言人。
后来他离开莱昂内又逐渐走上了导演的路子,执导了《不法之徒》、《不可饶恕》、《神秘河》、《百万美元宝贝》、《老爷车》等片,还得了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既能演,又会导,被中国观众戏称为“东木”的他出了新片子,怎能不看?
导演东木(左三)、主演以及人物原型
其实就在影片开始前几分钟,我还在担心东木这次是不是又会把片子拍成《太空牛仔》那样子——剧情鬼扯,结尾煽情。更何况飞机迫降哈德逊河这样一件本身就自带灾难元素的事件,十分有可能被一般导演处理为滥情英雄主义的灾难片,要是那样的话,可就配不上东木大爷的逼格了。
事实证明,我这样的担忧只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这部影片正好规避了这些流俗的套路。影片以萨利机长的一场梦境作为开端,假想飞机没有迫降在哈德逊河上,而是撞在了纽约城里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一方面这是导演对这场祸事向相反方向发展的高概率预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迫降事件对萨利机长本人日后生活的影响。
梦见炸机
可以说,影片的前30分钟几乎都处在导演预设的这种焦虑状态中。对于没有了解过真实事件及萨利机长原型的人来说,前半程的观影有点蒙圈。我们看到的萨利机长并不是那些通常的好莱坞大片里的英雄形象,自带主角光环,从头拼到尾,活着拯救全世界的同时还抱得美人归。
影片中的萨利机长时刻处于审查委员会和媒体的双重夹击之下,审查委员会怀疑萨利机长将飞机迫降在河上,不仅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因为他们认为他有足够的时间飞到拉瓜迪亚机场;
而媒体记者则对萨利机长围追堵截,关于他是英雄还是决策错误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看到饰演机长的汤姆·汉克斯时刻眉头紧锁,一副严肃的面庞,即使与妻子打电话也是处于语无伦次、断片的状态中,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还会梦见或幻想出媒体对他的质疑,飞机撞击大楼的场景。
萨利机长被媒体采访
随着事态的发展,审查委员会的质疑对他越来越不利,因为他们自信经过计算机模拟测试,飞行数据是支持机长选择返回机场这一决定的;而与此同时,他的妻子正在为萨利可能会失去职位和养老金,绝望的担心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正在还贷款的房子。
从影片前半部分对萨利机长的形象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出,导演伊斯特伍德借萨利机长这一真实人物的遭遇(当然这种遭遇是经过加工的,事实未必如此)向观众在灌输一个我们可能经常忽略的现象:在多数情况下,帮助别人、拯救生命的英雄虽然是光辉的,但在某一群体、某一强权下英雄反倒是弱势的。
萨利机长本人也在片尾出演花絮
这倒让我想起中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周处斩蛟》以及贾平凹对这个故事的改编版。英雄在成为英雄后,其形象的树立就不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而是完全交付到大众与媒体手里,英雄也极有可能不被常人理解,成为被捧杀的悲剧人物。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影片真正对这次迫降事件进行回顾是直接用了一次倒叙,之前的镜头与倒叙完全没有过渡,而是立刻转入对当天所发生事件的细致刻画,似乎这次幸免其难的迫降就发生在眼前,而不是已经离当事人及观众六七年之久了。
匆忙登机的机长,险些错过航班的父子三人,礼貌有序的空乘人员,疲惫入睡的女乘客,似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可危机正在慢慢袭来。飞机两翼引擎均被高空飞鸟撞击,顿时失去一切动力,乘客们和机组人员感受到了弥漫而来的死亡气息。
全机乘客准备迫降
影片第二次对迫降事件进行再次补充回顾是在机长回想起年轻时曾在空军服役之后。看到这里,如果观众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影片的叙事是不规则呈现的,也就是说回忆的部分明显有跳跃的感觉。这次回忆基本上是对飞机迫降哈德逊河上之后,乘客们的反应以及热心救援人员的一次集中描写,而有意缺失了机长对做出迫降决定以及决定之后的行为,也就是影片中机长所强调的那208秒。
如果继续看下去,会发现导演对这208秒时间选择延后叙事的深意。中国人常说“患难见真情”,相信伊斯特伍德对第二次倒叙的处理就是为了说明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萨利机长在事件发生后撰写回忆录《最高职责》
在飞机迫降在冰冷的哈德逊河上之后(事件发生于冬天,这也正好解释了影片结尾副机长的冷笑话),有人因为恐惧和害怕直接跳入水中,想游向对岸,其中一名空乘人员小腿受伤,但仍在忍痛持续救援,而萨利机长则几次进入快要沉没的机体内部,确认是否全部乘客已经出去,直到人们全部上岸他依然无法放心,对救援负责人千叮咛万嘱咐的要求检查救援人数,而游弋在哈德逊河上的各种客轮船也在几分钟以内迅速赶到失事飞机旁进行救援。
说实话,我对此片第一次的感动即来于此部分,导演没有过分的渲染每个情节和每个角色的行为,也没有像一般电影一样配上俗套的煽情音乐,而是就像纪录片一样进行高真实度的还原,人性的因子却洋溢在每个镜头中。
飞机迫降哈德逊河
影片在接下来的部分向观众解释了那208秒的去处以及作用。它被放置在第三次倒叙中,也就是机长与副机长面临审查委员会质询时所进行的那次回忆——审查委员会是冷漠的,他们不相信无法返航的事实,而是选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但却忽略了人在面对瞬发危机时应有的反应时间(这就如同车辆肇事司机在处理车祸时也有一个应急反应时间)。
萨利机长与副机长接受问询
影片的后半部分都在审查委员会与两位机长的针锋相对中度过。很多中国观众可能不明白,为什么人都救下来了,还要对两位英雄以及他们所做的决定进行无数次审查、甄别,以判断其正误?
其实,这正是导演要在此片中反映的第二个价值观——灾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枉顾灾难产生的机理、原因、影响,甚至对灾难本身进行选择性遗忘。严谨苛刻的规章制度以及事后分析正是对灾难最好的反思,要知道当今社会大多数灾难的发生都与人有关,人为灾难并不比自然灾难少多少。
听证会
理解了这些,我们对导演有点刻意的二元对立处置(事实上,此次迫降之后的审查委员会并没有影片中描写的那样刻板)也多少琢磨到了几分深意:在灾难面前,人们终会做出选择,有些人会顾及自己,也有些人会想到他人,比如影片中为机长化妆时向他表达敬意的女孩,比如酒店中深情拥抱机长的服务员,比如影片结尾时才意识到机长也是155人一员、并成功带领其他人逃出生天的机长妻子……而另一方面,一个具备高度自我修复能力的优越制度又是何其重要。
很幸运能在这个冬天看到这样一部温暖但不烂俗的电影,也很希望不老牛仔东木大爷可以按照这个节奏继续拍下去。